蜂巢的释放:
美军“复仇者号”母舰腹部打开数个非标准的、仿佛生物腔道般的发射口。
成群的小型飞行器蜂拥而出,它们的外观与传统战机截然不同:流线型但不对称的机体,表面覆盖着类似几丁质的暗色生物装甲,装甲接缝处隐约可见脉冲式的生物荧光,推进器喷口闪烁着不祥的幽绿色光芒。它们没有座舱,整体更像某种巨大的、机械化的昆虫或深海生物。
swar tactics (蜂群战术) - 死亡之舞:
这些“梦魇”战机并非杂乱无章地冲锋。它们通过某种生物神经感应网络或量子纠缠通信保持瞬间同步,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集群意识。
它们的行为模式令人头皮发麻:
超机动性:能做出远超人体承受极限和传统空气\/太空动力学理论的机动动作,如瞬间的直角转弯、毫无征兆的急停、诡异的螺旋翻滚,仿佛完全无视惯性。
协同攻击:它们并非单打独斗。一部分战机以自杀式撞击吸引近防火力,另一部分则趁机贴近,从极刁钻的角度发动攻击。它们能瞬间散开躲避面积杀伤,又能迅速聚拢集中打击一点。
自适应学习:它们似乎在战斗中学习。中国飞行员和防空系统操作员发现,同样的战术和射击模式很快会失效,这些生物战机会迅速找到应对方法。
“腐蚀”与“感染”:
“梦魇”战机的攻击方式同样诡异:
生物等离子吐息:从机体前部的“口器”中喷射出粘稠的、高热的绿色等离子团。这种等离子体似乎带有腐蚀性,能迅速削弱战舰装甲,并对“相位偏移护盾”的能量节点产生干扰和过载效应。
酸性穿刺弹:发射一种装有强生物酸的穿刺弹头,命中后并非剧烈爆炸,而是熔穿装甲,向舰体内部喷射腐蚀液和可能存在的纳米机械或生物污染源。
“附着”与“钻孔”:一些战机直接撞击舰体,用其机械附肢牢牢固定,然后开始用某种高能钻头或更强的酸液试图钻入舰体内部。
心理层面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