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号”舰桥和工程中心内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成功了!
应对动能攻击测试:
紧接着,测试了一枚小口径电磁轨道炮弹。
炮弹以数倍音速袭来。在接触相位场的瞬间,弹体没有发生硬碰撞,而是如同脆弱的玻璃般骤然碎裂成无数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继续前进,但已失去了集中穿透力,只在靶船装甲上打出一片浅坑。
“动能瓦解效应确认!对实体弹头防御效能显着!”
局限性与挑战:
巨大的成功背后,工程师们保持着清醒。
能量消耗恐怖:即使低强度运行,护盾也对反应堆造成了巨大负荷。无法长时间维持全功率开启。
冷却需求极高:相位场发生器工作产生的熵增需要极其高效的冷却系统,现有系统已达极限。
全场覆盖困难:目前只能优先保护关键部位(如舰桥、引擎、武器库),无法实现全身无死角覆盖。
对持续饱和攻击的应对未知:如果遭到来自多个方向的持续高强度打击,护盾能否有效应对仍是未知数。
士气的转折点:
尽管存在局限,但“相位偏移护盾”的成功测试,如同给疲惫不堪、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赤龙号”乃至整个中国太空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官兵们第一次感觉到,他们拥有了某种能够改变战场规则的技术,不再只能依靠血勇和牺牲去硬抗美军的先进武器。一种新的希望和信心开始滋生。
消息被严格保密,仅限于极少数高层和“赤龙号”核心人员知晓。
本章结尾:
李云飞舰长看着屏幕上“相位偏移护盾系统运行正常”的绿色指示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眼神随即变得更加锐利。他转向副官,命令道:“立刻组织人员熟悉新系统操作手册。通知所有部门主管,一小时后召开战术会议。我们有了新盾牌,是时候研究怎么用好它,并找出能打破敌人盾牌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