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这才反应过来,但想了一下,尴尬的说道:“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其实也不错!”
“谢谢你推荐,新世纪民主福音战士!”
李华咬着牙说道。
“诶呦!我忘记了嘛。再说了,那你倒是给他找个老师啊!”
李华想了一下,这确实是个问题,“让大康的人教,只会埋没了屯之孽;可若是让李泰西教,自己还不放心...”
李华沉思良久,终于点头,“行吧,也确实没办法了,只能让他教了!”
王立新坐在龙椅上,问道:“你就不怕他反你了?”
李华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大康的商品经济还没那么发达,应该还不足以支撑推翻大康。”
李华摸着“大将军”,想着些什么,良久,说道:“或许你说的对,君主立宪制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
第二日早朝,太和殿内香烟缭绕,文武百官肃立两侧。
李华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再次提及开放海禁之事。此番话音刚落,殿内竟无往日的激烈辩驳,除了两三位白发老臣面露难色、欲言又止,其余人等皆俯首称是。开海禁一事,终是板上钉钉。
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海禁既开,对外贸易需专人统筹,关税征管、口岸治理、外商安抚等事务繁杂,缺一不可。
就在群臣默然思忖之际,吴伯宗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圣上,臣举荐一人,可总领海禁开放后的通商事务!”
李华抬眸:“吴卿请讲。”
“臣举荐闽南州巡抚苏明远!”吴伯宗朗声道,“他久驻闽地,熟知泉州、漳州诸港风土,曾任泉州府同知时,便打理过蕃货贸易,对市舶司旧制了如指掌。且其为官清廉,处事沉稳,由他牵头设立新的市舶司,掌关税征榷、货物查验、外商管理诸事,再合适不过!”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骆应钦立刻出列反对:“圣上三思!苏明远虽熟悉海事,却素来谨慎保守。海禁开放乃开创性之举,需锐意进取之人,臣举荐原江海关主事林文彦,他曾随使西洋,通晓夷语夷情,更懂新式贸易规则!”
两人各执一词,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有的赞同苏明远的稳重,认为市舶司事关国本,需循旧制稳步推进;有的力挺林文彦的开拓,主张要借开海之机,吸纳西洋之长。
李华端坐龙椅,听着下方争执,指尖轻轻敲击扶手。他自然知晓,市舶司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既需懂旧制以安民心,又需通新学以应变局。周、赵二人举荐的人选,各有优劣,却都不够周全。
待群臣争论稍歇,李华面上依旧平常,缓缓开口:“众卿所言皆有道理。苏明远稳重,可主市舶司日常征管,沿用旧制精髓,保障关税有序;林文彦通夷情,可任副使,专司对外交涉、新式贸易规则拟定。”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此外,设闽、粤、江、浙四海关,分掌东南沿海口岸,由市舶司统筹调度。凡查验违禁、保护外商、买进官专卖品等事,皆需有章可循,着内阁三日内拟定《市舶司章程》,务必权责明晰,不得有半分疏漏!”
群臣闻言,皆俯首应诺:“臣等遵旨!”
散朝后,李华回到文华殿,从接过赵谨手里接过“大将军”,指尖摩挲着它的皮毛,眸色深沉:“朕这里也有一个人选,建昌府同知柳泉,你们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