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启丰和吴伯宗听后一脸疑惑,而薛灏和萧时中却在思考。不一会儿,薛灏站了出来说道:“回禀圣上,柳泉才干固然不差,沉稳务实,办差牢靠,可开海通商之事非同小可,需与番邦唇枪舌剑、权衡利弊,既要争国之利,又要防夷人之诈,他怕是难以应对番邦那些诡谲心思,周旋起来力有不逮啊!”
薛灏话音刚落,萧时中亦颔首附和:“圣上,薛大人所言极是。柳泉督办内政尚可,可面对那些深通贸易算计、惯于钻营取巧的番商,还没有任何经验,尤其是番国使臣的软硬兼施,恐难占得先机,反倒容易吃暗亏。”
四人目光齐刷刷投向李华,静待圣裁。
李华指尖摩挲着龙椅扶手,沉吟片刻,缓缓道:“你们顾虑的,不无道理。”
话音落,他忽然转头,目光落在阶下侍立的夏铖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夏铖,你懂做生意吗?”
夏铖心头一凛,连忙出列跪地,俯首答道:“回圣上,奴婢幼时曾随家父打理商铺,略通商事,尤擅珠算记账,分毫不差——当年蜀王府中账目繁杂,奴婢十三岁便能理清往来流水,从未出过半分错漏。”
李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颔首道:“好,既懂商事又精核算,正合朕意。”
他抬眸扫过群臣,朗声道:“苏、林二人主理市舶司实务,夏铖你便随他们同去,专司账目核查、关税监收,凡通商往来、银钱流转,皆需经你之手核对,若有分毫舞弊,唯你是问!”
夏铖叩首伏地,朗声道:“奴婢遵旨!定当尽心竭力,守好账目关口,凡银钱往来、关税收支,必核至分毫不差!”
话音未落,彭启丰猛地出列,急声谏道:“圣上,万万不可!夏公公是内侍,臣...怕是连字都识不全,如何能掌账目核查这般精细要务?恐生纰漏啊!”
夏铖缓缓起身,神色平静地看向彭启丰,躬身道:“彭阁老此言差矣,不如您当场考考奴婢?”
彭启丰一愣,转头看向李华,见圣上眸色淡然,微微颔首默许,便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好,那老夫便考你一考!”
彭启丰随即唤人取来笔墨纸砚,先提笔写下一串繁杂账目:“江南漕运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米粮三万七千石,每石价银七钱二分;盐铁转运折银五万三千四百两,关税抽成三成,你算一算总营收与关税各是多少?”
夏铖目不斜视,指尖在掌心虚划片刻,朗声答道:“米粮营收两万六千六百四十两,盐铁营收五万三千四百两,合计八万零四十两;关税三成计两万四千零一两二钱,分毫不差!”
彭启丰一惊,又提笔写下一篇《商君书》节选,递到他面前:“念来听听,再解其意。”
夏铖接过纸卷,目光扫过,字字清晰诵读,竟无一处卡顿;诵罢,又简洁明了道:“此段言‘重农抑商’之弊,今圣上开海通商,正是要变‘抑商’为‘利商’,以商增税,以税强国,与商君之法互为补充。”
三人皆惊,彭启丰更是面色讪讪,半晌说不出话来——谁也没想到,一个内侍竟有如此学识算力。
李泰唇角扬起,“司礼监成立之初,朕就已经下了旨,要求司礼监的人都要识文断字,如今看来,足见朕的先见之明。”
他转头看向其他四人,说道:“你们内阁推一个、各部堂官推一个,宫里在推一个,三足鼎立——内阁之人掌政务统筹,部堂之人掌规制研判,你掌账目监察,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凡大事需三人共议签章,方可施行!”
夏铖再叩首:“奴婢遵旨,绝不负圣托!”
四人听罢,皆默然不语,再无半分异议。他们如何不明白这少年天子的深意——既要用各方之力推进开海,又要以制衡之术防微杜渐,步步皆在算计之中,容不得他们置喙。
彭启丰轻叹一声,躬身道:“圣上思虑周全,臣等遵旨便是。”
薛灏与吴伯宗亦齐声应诺,神色间少了先前的顾虑,多了几分对少年天子的敬畏——这般年纪,竟有如此缜密的心计与制衡之术,难怪敢推行这般大刀阔斧的新政。
李华见四人无话,微微颔首:“既无异议,就这么定了。”
“臣遵旨!”四人躬身退下,殿内脚步声渐远。
李华抬头看夏铖,说道:“你这次和他们一同前往,凡事多商议,切记各司其职,不可越权,更不可勾结外人。”
夏铖叩首:“奴婢谨记圣上教诲,绝不敢有半点差池!”
“行了,退下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