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谔磕得头破血流,可李隆基还是犹豫不决。驿外的喧哗声越来越大,将士们已经开始撞门了。高力士急忙跑进来,大声说:“陛下,将士们已经闯进来了!您要是再不决定,他们就要亲自动手杀贵妃了!”
李隆基眼中满是绝望,颤抖着说:“罢了,罢了!朕……朕顾不得贵妃了。高力士,你替朕传旨,赐贵妃自尽吧!”
高力士含泪领旨,转身走进内室,扶着杨贵妃向佛堂走去。杨贵妃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她回头望了一眼李隆基所在的方向,眼中满是不舍和哀怨。在佛堂里,杨贵妃对着佛像拜了三拜,然后解下腰间的白绫,悬梁自尽。
韦谔走出驿馆,高声宣布:“皇上已经赐贵妃自尽了!”
将士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欢呼万岁,骚乱终于平息了。李隆基命人将杨贵妃的遗体草草安葬,然后下令启驾,可将士们担心被蜀地杨国忠的部下报复,不肯前行。
后来韦谔建议先到扶风,将士们这才愿意继续前进。
队伍走到半路,突然被一群百姓拦住了去路。百姓们跪在地上,哭着说:“陛下,请您留下太子,让太子率领我们讨伐叛军,收复长安!”
诸王也在一旁劝说:“父皇,百姓所言极是。如今国难当头,太子理应留下,主持平叛大计。”
李隆基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他命人将后军两千将士分给太子,太子李亨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儿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平定叛乱,迎父皇回京!”
百姓们见太子留下,都欢呼雀跃,纷纷散去。队伍继续西行,前往扶风。一路上,将士们饥寒交迫,军心涣散,很多人都萌生了退意。陈玄礼虽然尽力安抚,但也无济于事。
就在这时,成都进贡的十万匹春彩运到了扶风。李隆基命人将春彩陈列在庭中,然后召将士们入内说道:“朕识人不明,任用杨国忠这样的奸佞之臣,才导致安禄山叛乱,让百姓流离失所,让诸位将士受苦了。朕知道,你们仓促从行,一路跋涉,受尽了艰辛。这都是朕的过错,朕对不起你们。这里有十万匹春彩,就分给你们当路费。你们可以自行选择,是跟着朕入蜀,还是东归故里。无论你们选择什么,朕都不会怪你们。”
将士们听了玄宗的话,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纷纷跪在地上,大声说道:“陛下,我们愿意跟着您,就算是赴汤蹈火,也绝不退缩!”
李隆基命陈玄礼将春彩悉数分给将士们,将士们拿到春彩后,士气大振,再也没有人提东归的事情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让叛军进入长安,然后自己留在东都洛阳,整日饮酒作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元年。然后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让他们率领大军讨伐叛军。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大唐名将,他们英勇善战,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李亨派人向李隆基禀报自己即位的消息。李隆基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将传国玉玺送到灵武,正式承认了李亨的皇位。
李亨得到传国玉玺后,信心大增。他亲自坐镇灵武,指挥各路大军抗击叛军。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大军,先后在常山、嘉山等地大败叛军,收复了大片失地。叛军的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
安禄山得知叛军屡战屡败的消息后,十分愤怒。他本来就患有眼疾,加上连日的操劳和愤怒,视力越来越差,最后竟然双目失明。失明后的安禄山性情变得更加暴躁,经常打骂身边的侍从和将领。他的儿子安庆绪见父亲如此残暴,又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便萌生了弑父夺位的念头。
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勾结安禄山的亲信严庄和李猪儿,趁着安禄山熟睡之际,将他杀死。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即位为大燕皇帝。可安庆绪昏庸无能,根本无法驾驭叛军将领。叛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士气更加低落。
李亨得知安禄山被杀的消息后,命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大军,向长安和洛阳发起进攻。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叛军节节败退。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长安。十月,唐军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率领残部逃往邺城。
李亨回到长安后,又迎接李隆基回京,把他安置在兴庆宫。此后,李亨经常前往兴庆宫看望玄宗,父子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可好景不长,肃宗的宠宦李辅国和皇后张氏,因为平日里不为李隆基所喜,便开始在李亨面前挑拨离间。
李辅国对李亨说:“陛下,上皇在兴庆宫居住,经常与旧臣往来。那些旧臣都是上皇的亲信,他们恐怕会暗中勾结,对陛下不利啊。”
张皇后也在一旁附和道:“陛下,李辅国说得对。上皇虽然已经退位,但他在百姓心中还有很高的威望。若是那些旧臣拥戴上皇复位,陛下的皇位就危险了。”
李亨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开始逐渐疏远李隆基,不再经常前往兴庆宫看望他。
李辅国见李亨对李隆基产生了疑心,便更加肆无忌惮。他先是派人将兴庆宫的三百匹战马牵走了二百九十匹,只留下十匹给李隆基代步。接着,他又矫诏逼迫李隆基迁往荒芜已久的西内太极宫。
西内宫殿破败,杂草丛生,与兴庆宫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隆基来到西内后,心中十分凄凉,身边只有几个老弱宫婢侍奉,昔日的亲信大臣都被李辅国赶走了。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宫殿里,回忆着昔日的开元盛世和与杨贵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了自己开创的大唐盛世,想起了安禄山叛乱后的颠沛流离,想起了马嵬坡下杨贵妃的惨死。心中的悔恨和痛苦,让他日渐憔悴。
渐渐地,李隆基忧郁成疾,身体越来越差。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仿佛看到了杨贵妃向他走来,笑着对他说:“陛下,臣妾来接您了。”
宝应元年四月,李隆基在西内的神龙殿病逝,享年七十八岁。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做上皇天帝六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可他晚年的昏庸无道,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大唐由盛转衰。
李隆基死后,李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可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昔日的盛世王朝。安史之乱虽然在代宗时期最终平定,但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这场战乱中,军民死伤七百多万。曾经繁华的长安和洛阳,变得残破不堪。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唐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从天宝年间的四千八百一十四万急剧下降到一千六百九十万。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甚至互相攻伐,争夺地盘。朝廷虽然多次试图削弱藩镇的势力,但都以失败告终。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着大唐的统治。
除此之外,大唐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趁着大唐内乱,不断入侵大唐的边境。大唐的军队因为常年征战,战斗力大大下降,根本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大唐的国力日渐衰退。曾经的繁华盛世,如同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政治腐败到了极点。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王朝就一步步走向了衰亡。虽然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唐也曾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但终究无法挽回大唐灭亡的命运。
天佑四年,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正式灭亡。
马嵬坡下的那一夜,不仅是杨贵妃的悲剧,更是大唐盛世的落幕。那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叹息,不仅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更是后人对大唐盛世的惋惜。大唐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它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成就,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