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料在冰箱中静静酝酿着风味的融合,林小风并没有停歇。他带着李默和小刘,转向了下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面皮。
“北方人常说:‘软面饺子硬面汤’。但馄饨皮,介于两者之间。”林小风站在面案前,神色专注,“它需要有一定的韧性和筋道,才能包裹馅料,久煮不破;但又不能过于坚硬,否则口感会差,不够爽滑。”
他这次没有选择普通的中筋面粉,而是选用了更高品质的麦芯粉。
“麦芯粉是小麦最核心的部分磨制而成,蛋白质含量高且质量好,灰分低,颜色更白,做出的面皮更加筋道、光滑,且不易浑汤。”
他将雪白的麦芯粉倒入一个巨大的、光滑的檀木盆中。这种木盆据说能让面团呼吸,醒发效果更好。
“和面用水,是关键之一。”林小风没有直接用自来水,而是用了过滤后的纯净水,并且提前放入冰箱冷藏了一段时间。
“冷水能和出更筋道的面团。水温越高,面筋形成的网络就越弱,面皮就越软。”
他依旧没有直接加水,而是再次使用了蛋清。
“只用蛋清,不加蛋黄。蛋清富含蛋白质,能进一步增强面皮的韧性和弹性,同时让面皮更洁白。蛋黄则含有脂肪,会削弱面筋,并且使面皮颜色发黄。”
他将适量的冰镇蛋清倒入面粉中,然后用那双稳定而有力的手,开始初步的搅拌。他的手法极其巧妙,确保蛋清被面粉均匀包裹,形成大小均匀的雪花状面絮。
“现在,开始逐步加水。”林小风取过那碗冰镇的纯净水,水中加入了微量的盐和一点点食用碱。
“盐能强化面筋,增加面皮的韧性。而极少量的碱(通常用食用小苏打),可以让面皮更加爽滑,并且带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特殊风味,这在一些传统的馄饨皮制作中会用到,量一定要精准,多则发苦。”
他依旧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一只手如蜻蜓点水般淋入冰水,另一只手则飞速地在盆中划动、揉搓。他的手指仿佛带有魔力,总能精准地感知面粉的吸水状态,确保盆中无干粉,也无多余水分。
很快,一个粗糙但湿润度恰到好处的面团初步成型。
接下来,便是最考验功力的“揉面”阶段。
林小风将面团取出,放在宽大的面案上。他深吸一口气,摆开架势。
这一次,他的揉面手法,比比赛时更加细致,也更加狂放!
“揉面,不是死力气。要像打太极,刚柔并济,力透面团。”
他采用了多种手法交替:
“揣”——用拳头根部,用力地将面团向前方推压出去,仿佛要将所有的力量都贯注进去。
“叠”——将推开的面团折叠回来,换个方向继续推压。
“摔”——抓住面团的一端,用力地摔打在案板上,“啪!”的一声脆响,让面筋网络在剧烈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紧实。
“打”——用手掌侧面,如同刀劈斧砍般,反复击打面团。
“搓”——如同洗衣服般,将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搓揉。
各种手法信手拈来,循环往复。他的动作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不是在揉面,而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武道修行。
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他也浑然不觉。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与手中面团的“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