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空境镜空 > 第129章 危局砺忠魂

第129章 危局砺忠魂(2 / 2)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窑洞外。北方的天空,星河璀璨,却照不亮他心头的沉重阴霾。他紧紧握住胸前的铜钱,那温热仿佛也带上了一丝灼人的痛楚。

“玉卿……”他对着南方无尽的夜空,无声地呐喊,“你一定要活着!等到胜利重逢的那一天!”

他转身回到窑洞,拿起工具,再次投入到无尽的工作中。只有让手中的武器更锋利,才能更快地结束这场战争,才能让那个在虎穴中的人,早日脱离险境。

肖玉卿与“青筠”的会面,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尽管行动万分谨慎,但军统的嗅觉如同猎犬,终究还是捕捉到了一丝异常的气息。

两天后,点验组办公室。

周明远步履匆匆地进来,脸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他甚至来不及关门,便压低声音急道:“组长,情况不对!我们安排在军统内部的那个暗线,刚刚冒死传出消息,说他看到了一份关于您的初步审查报告,里面提到了您近期的一些‘异常’行程,包括……包括上次去南岸的大致时间段!”

肖玉卿正在批阅文件的手微微一顿,朱笔在纸上洇开一小团殷红。他缓缓抬起头,脸上看不出丝毫惊慌,只有一种“终于来了”的沉寂。

“具体到什么程度?”他的声音平稳得出奇。

“暂时没有确凿证据,只是标注了‘行踪存疑,需重点监控’。”周明远语速极快,“但他们已经调阅了您近三个月所有经手文件的副本,尤其是那些涉及物资调配和为侨胞出具证明的信函!戴笠似乎对您与林氏商行的关系格外感兴趣!”

肖玉卿的心猛地一沉。军统果然从这条线上嗅到了味道。林慕婉,罗云净的“妻子”,这个身份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更何况还有之前那些以资委会和点验组名义出具的各种“便利证明”。

“看来,他们是打算从‘通共’和‘经济问题’两方面双管齐下了。”肖玉卿放下笔,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动作不慢。”

“组长,我们必须立刻采取行动!”苏景行也闻讯赶来,脸上满是焦急,“是不是让丙组……”

“不。”肖玉卿打断他,眼神锐利,“此刻任何异常调动,都是不打自招。赵大勇他们绝不能动,那是我们最后的底牌。”他沉吟片刻,迅速下令,“明远,你立刻去办两件事:第一,设法让那位暗线暂时静默,非生死攸关不得再联系;第二,把我们准备好的、关于军政部某次长挪用美援物资的‘黑材料’,匿名抛给中统的人。”

“祸水东引?”周明远立刻会意。

“让他们狗咬狗,给我们争取时间。”肖玉卿冷静地分析,“中统得了这份材料,必然如获至宝,会牵扯军统一部分精力。另外,”他看向苏景行,“景行,你以我的名义,主动向侍从室提交一份报告,内容是‘自查点验组内部文书流程,未发现违规操作’,态度要端正,姿态要放低。”

以退为进,主动示弱,有时候反而是最好的掩护。

“是!”两人齐声应道,立刻分头行动。

肖玉卿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的天光透过玻璃,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能感觉到,那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收拢,勒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肺部熟悉的憋闷感再次袭来,他强忍着没有咳嗽,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在胸腔里打了个转,带着撕裂般的痛楚。

他伸手入怀,紧紧握住那块怀表。冰凉的金属外壳,此刻却仿佛蕴含着唯一的热源。云净……我这边,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你……一定要平安。

接下来的几天,点验组表面一切如常,但暗地里的波涛愈发汹涌。军统的调查并未因中统的搅局而停止,反而更加隐秘和深入。肖玉卿能感觉到,自己办公室周围的“眼睛”多了起来,甚至连苏景行和周明远的出行,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监视。

与此同时,北方的战火愈演愈烈。**依靠装备和兵力优势,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延安的兵工厂,压力达到了顶点。

罗云净已经记不清自己连续工作了多久。车间的炉火映照着他深陷的眼窝和干裂的嘴唇。简化版“飞雷”的制作手册已下发到各根据地,但前线对于制式武器,尤其是“四三式”火箭筒和炮弹的需求,如同无底洞一般。

“云卿同志!第三车间报告,用于火箭弹尾翼的薄钢板库存告急!最多还能维持两天生产!”一名车间主任跑来汇报,脸上满是焦灼。

罗云净看着手中刚刚测试失败、炸膛原因尚未查明的火箭弹残骸,太阳穴突突直跳。原材料短缺,工艺不稳定,技术难题层出不穷……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他心头。

“先用替代方案,加厚普通铁皮,重新计算弹道参数!”他沙哑着嗓子下令,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另外,组织技术小组,跟我去材料库,把所有能找到的边角料都翻出来,试验新的热处理方案!”

他没有时间沮丧,更没有时间休息。他必须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牢牢钉在这个岗位上。每当疲惫到极点,想要放弃的时候,他总会想起那封只有八个字的短笺——“**已至,各自珍重”。玉卿在更危险的环境里坚持,他有什么理由倒下?

这天深夜,罗云净正在窑洞里对着图纸苦苦思索击发机构的改进方案,阿旺默默地将一碗冒着热气的草药放在他手边。

“云卿,”阿旺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刚收到社会部转来的绝密情报,渝州方面,军统对肖组长的调查升级了。他们……似乎掌握了一些不利于他的间接证据。”

罗云净手中的铅笔“啪”一声折断。他猛地抬起头,看向阿旺,眼中是难以掩饰的惊惶:“什么证据?”

“具体内容不详,但情报来源可靠,判断风险极高。”阿旺沉声道,“‘家里’已经启动紧急预案,正在评估是否需要强行安排他撤离。”

撤离?罗云净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在军统严密监控下强行撤离,成功率能有多少?一旦失败……他不敢想象那个后果。

一股冰冷的恐惧攫住了他,比陕北冬夜的寒风更加刺骨。他下意识地攥紧胸前的铜钱,那熟悉的温热此刻却无法带给他丝毫安慰,反而像是烙铁一样烫着他的掌心。

他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窑洞里来回踱步,呼吸急促。他不能失去玉卿,绝对不能!九死一生的“死遁”让他们分离,难道这一次,竟是永别?

“阿旺!”他猛地停下脚步,眼中布满血丝,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帮我……帮我联系‘家里’!无论用什么方法,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时候,我可以……”

他可以什么?他远在延安,除了这身技术和满腔焦虑,他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无力感几乎让他崩溃。

阿旺上前一步,用力按住他的肩膀,目光坚定:“云卿,冷静!肖组长历经大风大浪,他一定有他的办法!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相信他,相信组织!你在这里倒下,才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罗云净看着阿旺坚定的眼神,狂跳的心慢慢平复了一些。是啊,他不能乱。玉卿还在战斗,他必须在这里,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用战场的胜利,来分担玉卿在敌后的压力。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坐回桌前,拿起一支新铅笔。只是那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

“你说得对。”他低声道,声音沙哑却重新变得坚定,“我们不能乱。”

他低下头,再次投入到无尽的技术难题中,仿佛要将所有的担忧和恐惧,都熔炼进这冰冷的钢铁里。

渝州,肖玉卿的处境确实已如履薄冰。

军统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找到了当初为罗云净办理“西北工矿特派组”手续时,经手的一名底层官员。严刑拷打之下,那名官员熬不住,含糊地指认,当时肖玉卿似乎“格外关注”此事,并且与资委会的陈兆谦主任有过“密切沟通”。

这虽非直接证据,却足以让戴笠兴奋不已。肖玉卿与“已死”的罗云净关系匪浅,而罗云净的妻子林慕婉又在为“那边”运输物资,这条线索几乎可以坐实肖玉卿“通共”的嫌疑。

“组长,侍从室下达指令,要求您即日起暂停点验组一切工作,‘配合’军统的调查。”苏景行带来这个最终命令时,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和绝望。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肖玉卿平静地听完,脸上甚至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解脱的神情。他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笔挺的呢军装,动作一丝不苟。

“知道了。”他只说了这三个字。

他看了一眼这间熟悉的办公室,看了看满脸悲愤的苏景行和周明远,目光最后落在窗外那片被高墙分割的天空。

“我走之后,点验组事务,由景行暂代。一切按规章办事,勿授人以柄。”他交代着,语气如同平日布置工作一般冷静。

“组长!”周明远忍不住上前一步。

肖玉卿抬手止住了他后面的话。他深深看了两位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一眼,那目光复杂难言,有关切,有托付,更有不容置疑的警告。

“保重。”

说完,他挺直脊背,从容不迫地向外走去。门外,两名军统的特工已经等候在那里,表情冷漠。

肖玉卿没有看他们,径直走向那辆黑色的轿车。在拉开车门的一刹那,他最后回望了一眼点验组的小楼,阳光照在他苍白而平静的脸上,竟有一种殉道者般的圣洁与决绝。

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他更知道,他守住了最重要的秘密,为北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所做的一切,无愧于心,无愧于信仰,更无愧于……那个在北方星空下,与他心意相通的人。

汽车发动,缓缓驶离。肖玉卿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手掌紧紧按在胸口,那里,怀表的轮廓清晰可辨。

云净,别了。愿你……得见曙光。

而在延安的窑洞里,正伏案工作的罗云净心脏骤然一阵剧痛,那枚紧贴皮肤的铜钱,在这一刻,变得冰冷刺骨。

南北两地,暗流与烽火交织。个人命运与家国前途紧密相连,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向着未知的彼岸,奋力前行。归向人民的选择,从未如此清晰,也从未如此代价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