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空境镜空 > 第128章 星火燎原势

第128章 星火燎原势(2 / 2)

肖玉卿的目光从墙上的巨幅中国地图上收回,落在周明远带来的电文上,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他们害怕了。害怕失去垄断的权力,害怕在未来的联合政府中失去主导地位。所以,他们宁愿阻止谈判,也不愿接受一个公平的格局。”

他沉吟片刻,果断下令:“立刻通过‘青筠’,以最高密级向‘家里’和代表团发出预警。同时,让我们在参政会和新闻界的人,适时放出风声,强调当前和谈乃民心所向,任何破坏行为都将被视为民族罪人。另外,”他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通知赵大勇,丙组秘密进入待命状态,重点监控代表团驻地外围及军统几个已知的行动据点,如有异动,不惜代价,确保我方人员安全。”

“明白!”周明远肃然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苏景行在一旁担忧地看着肖玉卿:“组长,如此直接与军统对抗,风险是否太大?”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肖玉卿淡淡道,“他们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也不能束手待毙。这点风险,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相比,微不足道。”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况且,大势在我,他们越是疯狂,越是证明他们内心的恐惧和虚弱。”

他感受到胸腔里一阵熟悉的憋闷,但他强行将涌到喉间的咳嗽压了下去。现在,还不是倒下的时候。

而在延安,一种混合着胜利在望的喜悦与应对复杂局面的紧张气氛,同样弥漫在各个角落。中共七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路线。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为战后的中国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罗云净作为技术骨干,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七大,但他通过文件传达和同志们的讨论,深刻领会了会议精神。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为眼前的抗战提供武器,更要为未来的建设积蓄力量。

兵工厂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进行了微调。在保证前线武器弹药供应的同时,罗云净开始有意识地组织技术力量,搜集和整理接收敌占区工矿企业所需的技术资料,并着手培训一批懂技术、有政治觉悟的青年干部,为可能到来的工业接管做准备。

“云卿同志,咱们这是要准备‘进城’了吗?”小虎一边帮着整理缴获的日文技术手册,一边兴奋地问。

罗云净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如果有一天,让你去管理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你有信心吗?”

小虎挠了挠头,随即挺起胸膛:“只要组织需要,我就有信心学好!”

“这就对了。”罗云净拍了拍他的肩膀,“打败鬼子只是第一步,建设一个新国家,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人才。我们现在做的每一分准备,都是为了那一天。”

他望向窗外,延河的水已经开始解冻,带着碎冰汩汩流淌。春天,真的来了。他想起了肖玉卿,想起了那封简短却沉重的信。玉卿在南方,此刻一定正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他多么希望,胜利的那一天早点到来,他们能够重逢,一起投身到那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建设中。

五月八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彻底结束。消息传来,全球欢腾。

在重庆,鞭炮声和欢呼声响彻山城,人们涌上街头,庆祝法西斯阵营的崩溃。但在肖玉卿看来,这欢呼声中夹杂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有对胜利的由衷喜悦,也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组长,美国大使馆传来消息,杜鲁门总统的态度似乎有所变化,对国民党的批评增多,对我方的关注度在提升。”苏景行汇报着最新的国际动态。

“这是必然的。”肖玉卿冷静地分析,“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统一、亲美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腐败无能、随时可能爆发内战的盟友。国民党的表现,让他们失望了。”他顿了顿,补充道,“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完全支持我们。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权衡和利用。告诉‘家里’,既要抓住机遇,扩大国际影响,也要保持清醒,坚持独立自主。”

他就像一名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的了望者,清晰地判断着每一股暗流的方向。

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日伪军发起了更猛烈的夏季攻势,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以实际行动争取着抗战的最后胜利,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局争取着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罗云净设计的“四三式”火箭筒和“飞雷”在这些攻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线捷报频传,一座座日伪据点被拔除,一片片国土被光复。每当捷报传到兵工厂,都会引起一阵欢呼。罗云净看着同志们兴奋的笑脸,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同时也感到一种紧迫——胜利越近,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就越显得重要。

他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工作,编写教材,培训学员,审核技术方案。阿旺看着他日益消瘦,却又拿他毫无办法,只能想方设法在饮食上多照顾他,并强制他每天必须有片刻的休息。

七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公告发表的当晚,肖玉卿在点验组办公室接到了“磐石”曹彦达的紧急密报。

“玉卿,最高层已召开紧急会议,争论激烈。一派主张积极响应公告,争取主动;另一派则担心日本投降后,我方力量坐大,主张暂缓,甚至……寻求与日伪某种程度的‘合作’,以应对北边压力。”曹彦达的声音透过加密电话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怒,“丧心病狂!”

肖玉卿握着话筒的手指因用力而骨节发白,但他声音依旧平稳:“意料之中。他们为了私利,早已将国家民族抛诸脑后。情报很重要,我会立刻上报。你们在内部,要尽力拖延和反对任何与日伪妥协的议案。”

放下电话,他立刻让周明远向“家里”发报。他知道,这最后关头,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八月六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

八月九日,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历史的车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滚滚向前。

八月十日至十一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抗日武装部队向其附近各城镇交通要道之日伪军送出最后通牒,限期缴械投降。

消息传到延安,整个边区沸腾了!锣鼓喧天,欢呼震地!八年浴血,山河破碎,无数牺牲,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罗云净和兵工厂的同志们冲出厂门,与涌上街头的军民一起欢呼、拥抱、泪流满面。他紧紧握着胸前那枚变得滚烫的铜钱,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任由喜悦的泪水滑落。玉卿,你听到了吗?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胜利了!

然而,喜悦的浪潮尚未平息,严峻的现实就已摆在面前。

八月十一日,蒋连发三道命令,一方面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另一方面却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同时命令日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不得向共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投降。

一道无形的壁垒,在胜利的门槛前骤然竖起。

“果然……他们还是要动手了。”在延安的指挥部里,领导人们面色凝重。

而在渝州,肖玉卿在接到蒋介石命令的抄件时,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只是冷冷地将文件扔在桌上,对苏景行和周明远说:“看,这就是他们的选择。宁愿利用战败的敌人,也要阻止人民的军队接收胜利果实。”

“组长,我们怎么办?”

“执行总司令的命令!”肖玉卿斩钉截铁,“以点验组名义,起草公文,质询军政部,为何限制抗战有功部队受降权利?为何委任日伪维持治安,置沦陷区同胞于何地?将我们的质疑,公开化,合法化!”

他要用国民党的规则,去挑战国民党的荒谬。同时,他通过所有渠道,将重庆当局的倒行逆施迅速传播出去,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胜利的狂欢与内战的阴云,在中华大地上空激烈碰撞。无数人的命运,即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洪流中,走向不同的彼岸。

肖玉卿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山下依旧灯火璀璨、却暗流汹涌的山城。他轻轻摩挲着怀表,感受着那冰凉的金属外壳下,仿佛与远方那颗心共同跳动的频率。

“云净,”他无声地低语,“最后的较量,开始了。无论前路如何,我们的选择,从未改变——归向人民,归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