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空境镜空 > 第118章 暗刃破局时

第118章 暗刃破局时(1 / 2)

次日,经济部召开关于西南通道建设的内部会议。王司长特意点名让罗云净做了主要发言。罗云净条分缕析,数据详实,他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多数人的认可。

会议间隙,王司长端着茶杯走到罗云净身边,看似随意地低语:“罗处长,你上次提的为侨胞提供便利证明的事,做得不错。非常时期,就要有非常手段。不过……”他话锋微转,声音更低,“最近有一些关于你的闲话,有人好像对我们与南洋的一些‘民间交往’挺感兴趣,你那边……要把握好分寸,手续务必完备,别留人口实。”

罗云净心中凛然,面上却是一片坦然:“多谢司长提醒。我们一切按规章办事,所有证明文件的签发都有完备记录和正当理由,纯粹是为了服务抗战大局。”

“那就好,那就好。”王司长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办事,我放心。”

这番话,既是提醒,也是一种无形的保护。罗云净明白,王司长未必清楚所有内情,但他选择了信任和支持自己。这让他开展工作多了几分便利,但也意味着必须更加谨慎,不能将任何潜在的危险引向这位开明的上司。

与此同时,肖玉卿在办公室,也收到了苏景行关于经济部会议情况的汇报。

“王司长看似提醒,实则是默许甚至鼓励罗处长利用规则做事。”苏景行分析道,“这对我们有利。”

肖玉卿靠在椅上微微颔首,初夏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他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轻轻咳嗽了两声,低声道:“军统那边的触角伸得越来越长了。戴笠盯着缅甸,既是公务,恐怕也存了借机扩张势力、监视异己的心思。”他顿了顿,忽然问道:“景行,我们之前筛选的那份将领名单里,有没有在滇缅边境驻防,或者与后勤运输系统关系密切,且对现状不满、有争取可能的人?”

苏景行略一思索:“有几位。其中一位是驻防滇西的刘师长,出身寒微,靠战功升上来的,对上层克扣军饷、倒卖物资深恶痛绝,但人微言轻。上次点验滇缅公路管理局,查处的案子间接帮他清除了两个对头,他对点验组印象不错。”

“找个合适的机会,明远以点验组核查后勤的名义,去滇西一趟,不妨与这位刘师长‘偶遇’一下。”肖玉卿的手指在椅背上轻轻敲击,“不必深谈,释放善意即可。未来……或许有用。”

“是。”

他这是在为可能出现的更坏情况做铺垫。如果滇缅公路最终不保,那么滇西、缅北这片区域的地方势力、边防部队的态度,将变得至关重要。他必须利用“点验督察组”这块招牌,未雨绸缪。

肖玉卿突然问道:“那件事进展如何了?”

周明远低声道:“军统那边传来消息,这次日本人很谨慎,除了那次‘偶遇’,再没有接触过那位机要秘书。中统这边,‘青筠’传来消息,目前案子落在了‘铁钉’手上,已开始开始排查那位机要秘书的社会关系和银行账户,暂无发现,已向上面申请查那位机要秘书的海外账号。商行这边,发现商行的经理与一个诊所有来往,已经派人盯着,我们在侍从室的人发现里面有一个清洁工行为有些可疑,我怀疑他们是通过这个清洁工传递消息。”

“把这个消息给‘铁钉’,让我们的人助他一臂之力,这么多年了,‘铁钉’的位置也该挪一挪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罗云净在寓所书房里,再次收到了“青筠”的密信。

“文牒与首批物资已收到,渠道安全。‘商行’主人回话: ‘一切安好,勿念。缅北情况复杂,但已有初步进展,正设法与境内力量建立联系。所需第二批物资清单附后,仍需‘文牒’数份,用途各异。’ 另,提醒‘青雀’,内部或有暗流,谨慎应对之。北边‘果园’丰收,足以支撑,可集中精力于南线。”

看到“一切安好,勿念”几个字,罗云净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到实处。慕婉是安全的,而且工作有了进展。他仔细记下附后的物资清单(主要是更多的药品、电池和一批五金工具),以及需要不同用途“文牒”的要求。

同时,‘青筠’再次提到了内部的暗流,这与王司长的提醒不谋而合。他必须更加小心。

他将密信销毁,然后展开信纸,准备给林慕婉回信。信中,他用隐语告知第二批物资和新增“文牒”会尽快筹措,并提醒她注意安全,尤其要警惕各方势力混杂的复杂环境。

查账结束后的第五天,一篇题为《侨资还是私利?论某些技术官僚的点石成金术》的评论文章,悄然出现在一家背景复杂、以敢言着称的小报《新渝日报》上。

这篇文章写得极尽刁钻。开篇先是对南洋侨胞的爱国热情大加赞扬,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探讨某些深得侨胞信赖的技术官僚,是否在利用这种信任,将国家项目与家族商业利益深度捆绑。

据知情人士透露,文章写道,某位年轻有为的处长,其夫人所在的商行,在其主管的多个项目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精心设计的利益输送?

更毒辣的是对滇北项目的描述:在某个已被证实价值有限的勘探项目中,采购的设备性能远超实际需求,其价格更是令人咋舌。这是技术上的必要,还是借抗战之名,行中饱之实?

文章通篇没有指名道姓,但在渝州这个圈子里,谁都能看出字字句句指向的是谁。

处长,您看!第二天一早,秘书将报纸放在罗云净桌上,脸色愤慨又担忧。

罗云净接过报纸,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刺眼的字句。他注意到文章特意点出了设备性能远超需求这一点,这显然是直接税署查账的延续。敌人的攻击一环扣着一环。

不必理会。他将报纸推到一边,声音平稳,清者自清。通知各处室,照常工作。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天下午,罗云净就接到了两个相熟官员的电话,都是旁敲侧击地询问报纸上的事。他从容应对,语气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无奈与坦然。

陈兆谦独自坐在办公桌后,指尖的雪茄缓缓燃烧。桌上放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件:一份是资委会西北工矿特派组的派遣的人员名单,另一份是《新渝日报》。

他已派人去查这《新渝日报》,同时,安排人在其他报纸上组织文章进行反击。

肖玉卿在办公室看到这份报纸时,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便对苏景行道:查查这个主编。三天内,我要看到他和日伪往来的证据。

苏景行领命而去。

《新渝日报》的主编办公室里,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在接电话。

是,是,您放心,后续的稿件已经准备好了......明白......

挂断电话后,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这次针对罗云净的舆论攻势,他收了不少钱,但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他已收到匿名警告,暗示他如果再继续,就要曝光他的一些丑事。

这个罗云净,背景不简单啊。他喃喃道。

三天后,经济部召开例行工作会议。当罗云净走进会议室时,明显感觉到几道异样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会议进行中,当讨论到新的侨资项目时,一位素来与他不合的副局长突然笑着开口:

说到侨资项目,还是要多向罗处长请教啊。毕竟罗处长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连林家商行这样的南洋巨头都能调动。

这话说得客气,却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听出了话外之音。

罗云净抬眼看向对方,目光平静如水:王副局长过奖了。林氏商行心系祖国,所有合作都经得起检验。若是王副局长对具体项目有疑问,会后我可以提供全部资料供您查阅。

他不卑不亢的态度,让那位副局长讪讪地笑了笑,没再说话。

同时,关于《新渝日报》主编与日资安通商行资金往来的确凿证据,也通过特殊渠道送到陈兆谦的案头。

陈兆谦慢条斯理地翻看着账目记录,嘴角渐渐浮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冷笑。

妙啊,他轻轻放下文件,对侍立一旁的亲信秘书摇了摇头,真是妙不可言。

秘书屏息静气,知道主任这话里有话。

有些人啊,陈兆谦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眼睛就只盯着美国人那点东西。以为抱上这条大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呷了口茶,语气愈发轻缓,他们可曾想过,美国人的钱是要连本带利还的?那些飞机大炮,是要我们用桐油、钨砂、锡矿这些战略资源去换的。

他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们以为我们资委会漫山遍野地找矿是给自己攒家底么?

秘书会意地点头:主任说的是。

倒是南洋侨胞,陈兆谦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玩味,人家可是实打实地往国内送东西。药品、机器、真金白银,连个借条都不要。他忽然轻笑一声,这么简单的账,有些人就是算不明白。非要捧着要还的贷款,把白送的援助往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