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酌中志》提到宫廷中馅料细分至荤素,且出现节庆吃包子的习俗。
时至清代,地域流派形成。
北方出现 “狗不理包子”(天津)、南方有 “南翔小笼包”(上海)、淮扬地区的 “三丁包” 等,馅料、面皮、做法各有特色。
《红楼梦》中多次提及 “蟹肉包子”“素菜包子”,成为贵族饮食的一部分,民间则有 “冬至包子夏至面” 的谚语,包子融入节庆礼仪。
经过多时代发展和工艺改革,老字号品牌如北京 “庆丰包子铺”、上海 “乔家栅” 等兴起,将传统包子工艺标准化,并且实现了品牌化和规模生产化。
至如今,包子经过改革创新,各种多元化新式馅料,包子也成为大街小巷常客,早点摊子,早茶铺子,市井与国际化并行。
程然的私房菜馆里没有包子,但他自己在家隔三岔五就会包包子当早餐,孩子们也总喜欢到他家里蹭吃蹭喝,还连吃带拿的打包带走。
不因为别的,程然包的包子,皮薄松软馅料足,半张脸大的包子,不管从哪里下口,咬多少,都能吃到满满的馅料。
软、鲜、香和满足感,是只有自家老爷子才做得出来的。
为了保证游戏玩家的营养,程然没有考虑包纯素馅包子,几乎都是全肉和荤素搭配的馅料。
程然这次准备的馅料有十种,鲜虾仁炒鸡蛋,羊肉大葱,猪肉白菜,牛肉土豆,梅菜扣肉,香菇鸡丁,泡豇豆肉末,酸笋猪肉,海鲜杂烩,豆豉鲈鱼。
要准备的馅料实在太多太杂,机械臂有条不紊的处理食材,真是帮了大忙。
程然只需要炒料拌料,然后揪剂子包包子就行。
还没有开始蒸的包子,薄薄的外皮裹着馅,几乎能清晰看清里面包着什么。
程然却一点不担心包子破损露馅,捏出漂亮的褶子,直接将胖墩墩的包子摆上笼屉。
第一锅水已经逐渐起泡,程然毫不慌张,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10秒一个包子,笼屉十层。
水沸时,十层笼屉刚好上锅,第二锅水也微微冒烟了。
难民在远处观察程然四个半小时,人群越聚越多,他们却一动不动。
如战争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深刻伤痕,永恒无法磨灭。
提前腌制或炒制过的馅料,上锅蒸得非常快,几分钟就飘散出了清甜麦香。
如秋高时一道凉爽微风,寒冷冬日里温暖阳光,柔和的落在每个人脸上,肩上。
似乎在轻声诉说。
“嘿,别怕,我来了。”
难民并不知道什么来了,谁来了。
但他们的腿脚突然不听使唤,完全抛开大脑,掌控着身体,迎向那道风,那抹光,那暖人心窝的【好好吃饭】。
第一批顾客临门,程然扬起比三月阳光温柔的笑颜。“欢迎光临流浪小吃摊,今日小吃,现蒸大包子,500联盟币一个,限购两个,请问需要什么馅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