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明,就会有战火。
曾经的蓝星因为文明更替,因为政治权益或各种原因,饱经战火燎原。
历史悠久的华国,更是从战争中统一,历经无数峥嵘岁月,无数千难万险,无数牺牲,才最终换来当今安居乐业的和平。
程然无法评价历史,从战争活下来的人,和普罗大众的愿望一样。
希望世界和平,国家安宁,希望所有不幸都不要降临到自己和身边人身上。
可程然离开的时候,他仍听说,西亚国家战争持续,炮火之下伤亡惨重,断壁残垣,幸存者无家可归,孩子的年纪永远定格在那一年。
途经几个星系,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甚至百年,大片的焦土上仍能看见战争摧残的痕迹。
被炮击只剩一半的大楼,炮弹留下的恐怖深坑,遍地垃圾和建筑残骸,以及宛如乞丐形容枯槁的星系难民。
他们如行尸走肉般在残破的建筑间游走,翻动每一块可能找到有用价值的垃圾。
哪怕那里或许已经被翻动了无数遍。
星球上没有保护罩,没有完整的星港,任何船只都可以随时踏足那些星球。
只可惜,这里除了苟延残喘的人,已经没有可搜刮的东西,哪怕星际海盗也不愿意来这种穷乡僻壤。
当一艘胖头飞船顶着金灿灿的烈日,缓缓降落到废墟上,看见的难民全都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贪婪却畏惧,疯狂而小心翼翼,带着豁出一切的凶狠,可脚步在不断后退。
程然看着废土之上的生还者现状,莫可奈何,也只能叹着气将飞船变回小吃车。
迷你的小型交通工具,对周围难民威胁减轻不少,他们终于敢停下来,好好看看这个突然出现的,【好好吃饭】。
程然今天打算蒸包子,特地在飞船自动驾驶时和了好几袋25kg面粉,醒面还需要一些时间,正好可以准备包子馅料。
说到包子,很多人可能即刻会想到,诸葛亮以“馒头”代替“蛮头”(俘虏头颅)祭祀河神的故事。
那时的“馒头”包了牛羊肉,这也许就是现代包子的雏形。
但其实,据《事物纪原》记载,包子的雏形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 “蒸饼”,当时以面粉包裹肉类或谷物蒸熟,用于祭祀。
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了 “蒸饼”“面起饼” 等面食,部分已出现 “包馅” 做法,如 “入羊膏髓,脂膏润”,类似现代肉馅包子。
此时 “馒头” 与 “包子” 尚未明确区分,统称 “饼” 或 “馒头”,但馅料种类已从肉类扩展到蔬菜、果品。
这也是馅料与形制分化的开始。
到了唐宋时期, “包子” 之名首次出现,随后名称确立并逐渐在市井普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 “笼上牢丸”,宋代《清异录》明确提及 “包子”,如 “绿荷包子”(以荷叶包裹馅料),此时包子与馒头正式区分 —— 包子有馅,馒头无馅。
元代包子工艺经过改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了包子皮 “用酵水和” 的发酵技术,使面皮更松软,奠定现代包子的工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