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他宣布成立岛民议事会,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民意咨询。这个决定在军事团队中引起争议。
战时需要集中权力。有将领反对,这样会降低效率。
但陈启明坚持:我们要建设的不只是一个军事基地,而是一个值得守护的家园。
议事会第一次会议在露天广场举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陈启明没有坐在主位,而是以普通成员身份参加。
海风吹动着会场上的旗帜,也吹动了每个人的心。
老石匠第一个发言,他站起来时,粗糙的双手微微发抖:我们建的每栋房子都像是临时工事,仿佛随时准备放弃。他的话刺痛了在场的每个人。
接着,渔民代表站起来:警戒区夺走了最好的渔场,我们的渔船现在要冒着风浪去远海。
更令人震惊的是学堂先生的发言: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而新船坞的顶棚却用的是最好的木材。
这些尖锐的批评让管理层面红耳赤,但陈启明却认真记录着每一条意见。
会议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共有三十多人发言,提出了近百条建议。
次日,新的建设规划启动。住宅区迁到更安全的内陆,学校和医馆优先建设,还开辟了实验农田尝试新作物。
陈启明还特别下令,从舰队预算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设施。
然而,就在改革初见成效时,新的危机悄然逼近。
半个月后的深夜,阿成紧急求见:离开岛的三户人家,他们的船在附近海域被发现,船上空无一人。
更令人不安的是,调查显示这些人在离开前都接触过同一个货郎,而那个货郎的登记信息全是伪造的。
龙王的触手,比我们想象的伸得更长。陈启明在烛光下审视着证据,心中升起一股寒意。
次日清晨,他做出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开放有限贸易,允许渔民在武装保护下出海,设立受控的集市与商船交易。
我们要让望安岛活起来,他对质疑者解释,而不是在恐惧中变成孤岛。
这个决定很快见到成效。集市开市第一天,就来了五艘商船,带来了急需的药材和日用品。
渔民们也在护航下找回了传统渔场码头上重新响起了久违的喧闹声,孩子们在新建的学堂里朗朗读书。
但陈启明清楚,这只是开始。当晚,他独自登上西山,眺望星火点点的港湾。
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是一个需要守护的家。
海风送来远方的潮声,也送来了新的思考:真正的钢铁洪流,不仅是战舰的洪流,更是人心的洪流。
月光下,他看见新建的住宅区亮起温暖的灯光,听见学堂里传来的读书声。
这一刻,他更加确信:与的这场博弈,胜负关键或许不在海上,而在这些平凡的烟火气中。
远处,新建的灯塔划破夜空,为归航的船只指引方向。
陈启明知道,这座灯塔不仅照亮了海面,也照亮了望安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