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后的使者再次出现,这次带来的是一份合作提议。
主人希望与贵方共同开发新式战舰。赵先生递上详细方案,我们可以提供造船技术。
陈启明仔细审阅方案,发现其中暗藏玄机:对方想要蒸汽机的核心技术。
告诉赵先生,我们对技术合作持开放态度,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他指示技术团队准备一份技术交换清单,列出愿意分享的非核心技术。
谈判持续三日,最终达成初步协议:望安岛提供改进型火炮技术,换取大型战舰的建造工艺。
但陈启明暗中命令技术团队:所有分享的技术都要设置技术陷阱。
在图纸关键尺寸上做微小改动,让他们需要反复调试才能投产。
与此同时,望安岛的技术研发进入快车道。
新材料很快应用到舰炮制造上,新下线的火炮重量减轻两成,射程增加一成。
更重要的突破发生在蒸汽机领域,新的密封技术让输出功率提升三成。
现在我们的明轮战舰,航速可以超过任何帆船。雷震在试航后兴奋地报告。
然而,就在技术蓬勃发展时,一个潜在危机悄然浮现。
阿成的侦察队发现,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在研发新式战舰,而且进展神速。
他们在巴达维亚新建了大型船坞,雇用了大批日本工匠。
更令人不安的是,葡萄牙人从果阿调来了新的工程师,据说精通火炮设计。
陈启明意识到,技术竞赛已经全面展开,稍有松懈就可能落后。
他下令加快雷霆级战舰的研发速度,同时开始规划更先进的风暴级战舰。
深秋的一个黄昏,技术团队带来一个重大喜讯:自主研发的后装线膛炮试验成功。
射程达到四里,精度提高五成。沈继舟汇报时难掩激动,这是革命性突破。
这个消息让整个望安岛沸腾,意味着他们在舰炮技术上已经领先所有对手。
但陈启明在喜悦之余,更关注另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技术成果。
立即制定技术保密条例,核心工艺分拆管理,严禁外泄。
与此同时,他派出更多侦察人员,密切关注各方势力的技术动向。
寒冬来临前,望安岛完成了第一轮全面技术升级。
新式火铳装备陆军,改进型火炮列装战舰,蒸汽机效率大幅提升。
但陈启明站在擎海号的舰桥上,望着远方的海平线,心中清楚:技术优势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且,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最关键的问题: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帮助望安岛提升军事实力?
这个疑问,就像海平面下的暗流,随时可能掀起新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