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技术突破(1 / 2)

黎明时分,海风带着咸湿气息吹过海鹰号的甲板,陈启明手中把玩着一块泛着幽蓝光泽的金属。

这就是从送来的样品中提炼出的特种钢。沈继舟仔细检测后汇报,韧性和硬度都远超我们现有的材料。

雷震拿起一块样品,在晨光下仔细观察:这种金属的纹理很特别,像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

阿成递上刚破译的技术手稿:手稿中提到需要一种南洋特有的矿石,配合特殊冶炼工艺才能制成。

陈启明轻轻敲击金属块,发出清脆的响声:龙王这次是下了血本。

舰队在航行途中,工匠们已经开始在实验室里尝试复现这种材料。

第一次冶炼试验并不顺利,炉温控制出现偏差,得到的金属质地不均匀。

需要更精确的温度控制。首席工匠记录着数据,我们得改造现有的熔炉。

与此同时,密码手稿中隐藏的燧发机构图纸引起了技术团队的注意。

这个击发结构比我们现有的火绳装置精巧得多。沈继舟在图纸上标注着,但有几个关键尺寸被刻意模糊了。

陈启明召集核心技术人员开会: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的图纸,必须有自己的创新。

技术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材料研究,一组进行机构改进。

七日后,材料组传来突破性进展:在尝试了三种不同配比后,终于炼出接近样品质量的钢材。

关键是冷却工艺。工匠长兴奋地汇报,必须采用分级淬火技术。

而机构改进组则结合望安岛现有的技术积累,设计出更可靠的燧发装置。

我们在图纸基础上增加了保险机构,防止走火。工程师展示着新图纸。

首次实弹测试选在一个无风的清晨,新型火铳的轰鸣声格外清脆。

射程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新火铳的有效射程达到八十步,精度提升近四成。

但连续射击测试暴露出问题:击发机构在第十次射击后出现卡壳。

材料强度不够。沈继舟检查后判断,需要更好的弹簧钢。

这个问题正好可以用新研发的特种钢解决,技术突破形成了良性循环。

就在技术攻关取得进展时,阿成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他们在荒岛发现了一种特殊矿产。

这种矿石的金属含量很高,正好符合手稿中提到的辅料要求。

这个发现让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新炼出的钢材质量甚至超过了提供的样品。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破解手稿中的密码时,技术人员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火药配比。

这个配比能让火药燃烧更充分,威力提升两成以上。

陈启明立即意识到,这些看似零散的技术突破,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一个月后,首批完全自主生产的新式火铳正式列装精锐部队。

实弹演练中,士兵们对新武器的性能赞不绝口:后坐力小,精度高,装填速度更快。

但陈启明保持着清醒:龙王不会无缘无故提供这些技术,一定有所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