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固柢”的战略方针,如同一声号角,催动着望安岛这艘刚刚经历恶战、亟待休整的航船。
各支队伍领受任务后,没有丝毫懈怠。
雷震与阿彪率领的舰队再次扬帆。
剑锋直指周边海域那些仍存侥幸心理或桀骜不驯的残余势力。
旨在扫清障碍,拓展安全边界。
顾青带领着最好的工匠,几乎住进了那艘俘获的荷兰“七省”级战舰残骸里。
日夜不停地测量、绘图、分析。
试图从中汲取西方造船技术的精华。
齐长老派出的勘探队深入岛屿内陆和周边险峻的礁盘。
寻找着煤矿、铁矿等新的资源命脉。
整个岛屿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统一的指令下高效运转。
陈启明坐镇中枢,协调各方。
目光却已越过眼前的繁杂事务,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他深知,技术、资源、武力是骨架。
但真正能让望安岛屹立不倒、生生不息的,是血液,是人才。
司徒文精心起草的那份“招贤令”,被以最快的速度抄录了数百份。
这些承载着希望与邀请的文书,通过往来的商船、主动出海的快艇、乃至一些自愿冒险的流亡者,悄无声息地散向了四面八方。
散向东南沿海、吕宋、爪哇,乃至更遥远的,有华人聚居的地方。
招贤令的言辞恳切而大气。
既坦诚了望安岛的现状与理想,也申明了求贤若渴的诚意。
更许下了安身立命、施展才华的承诺。
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微澜。
但望安岛力挫荷兰舰队的威名,已然在先。
时间推移,涟漪开始扩散。
一个月后,第一艘响应召唤的小船,载着几位从中原逃难而来的落魄书生和一个懂些医术的郎中,小心翼翼地驶近了望安岛的警戒线。
核实身份、严格检查后,他们被接上了岛。
人数虽少,意义重大。
陈启明给予了相当的礼遇,亲自接见,妥善安排。
并根据其才能分配了文书整理和医馆辅助的工作。
待遇从优,尊重有加。
这个消息,被有意无意地传递出去。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两个月后。
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了望哨发现一支由五艘大小不一的船只组成的船队,正朝着望安岛驶来。
船队吃水颇深,风尘仆仆,像是经历了漫长航行。
船上没有攻击性旗帜,船头有人朝着哨塔方向打着手势。
雷震亲自乘快艇前去拦截询问。
快艇返回时,雷震带来的消息让所有知情者都为之动容。
这支船队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赵士桢的老者。
而这位赵士桢,并非寻常人物。
他曾在京城兵部任职,是一位痴迷于火器研制、着有《神器谱》的知名兵器专家!
陈启明闻讯,心中猛地一震!
赵士桢?
莫非是那位着有《神器谱》、在兵部矢志革新火器却屡遭排挤的赵老大人?
他对这位前辈的名字和事迹如雷贯耳。
深知其才学与抱负,更知其在中原官场的落魄境遇。
“立刻备船,我亲自去迎!”陈启明当即下令。
他率领司徒文、顾青等核心成员,迅速赶往码头。
船只靠岸,跳板放下。
一位须发皆白、但目光锐利、腰板挺直的老者,在弟子搀扶下,踏上望安岛的土地。
陈启明快步上前。
在众人略显惊讶的目光中,竟对着老者执了一个标准的弟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