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暗流催舟(1 / 2)

税课司突如其来的“查检”,如同一盆冷水,将工坊内因技术突破而燃起的热情浇灭了大半。

虽然危机被沈管家用银票和苏慕贤的名头暂时化解,但那种被窥视、被觊觎的不安感,却如同阴云般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陈启明深知,沈管家的判断很可能是对的——那次查检绝非偶然。

工坊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某些势力的注意。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尽快提升工坊自卫能力的决心。

线膛枪的研发必须加速,但同时,工坊的防卫也必须同步加强。

他召来赵德海,商议对策。

“赵师傅,经此一事,工坊安危已是重中之重。仅靠外围警戒恐有不足,需得有些自保的手段。”

赵德海深以为然:“先生所言极是。只是…工坊内皆是工匠,虽有些力气,却不通技击,如何自保?”

陈启明沉吟道:“硬拼自然不行。需得借重器械之利。我观工坊后院墙高院深,可在墙头暗设警铃、铁蒺藜。此外,可仿照京城制造局‘简式燧发枪’,打造一批易于操作、威力尚可的短铳,配发给核心工匠,以为震慑。”

制作火铳?赵德海吃了一惊,这可是杀头的罪过!但转念一想,如今工坊干的哪一件不是杀头的勾当?遂重重点头:“老汉明白!此事交给老汉,定挑选绝对可靠之人,秘密进行。”

“切记,安全第一,规模要小,只为自保,绝不可外泄。”陈启明再三叮嘱。

防卫事宜安排下去,陈启明又将精力放回技术本身。

线膛拉制技术虽已突破,但拉刀寿命短、效率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意识到,闭门造车或许并非最佳选择。或许,应该借助“逐浪人”组织更广阔的资源网络。

数日后,他通过翘儿,向苏慕贤传递了一份密信,信中并未提及线膛枪的具体进展,只委婉提出,希望在材料方面能得到更多支持,尤其是用于制作精密工具的特殊钢材,并询问组织内是否有精通金石冶炼或机械制器的奇人异士,可共同探讨技艺。

他需要试探苏慕贤的态度,也想看看这个神秘组织到底能提供多大的助力。

信送出后,陈启明耐着性子等待回音,同时继续指导工坊的日常生产和防卫建设。

期间,他抽空去了一趟城内的“沈氏绸缎庄”,履行他账房先生的表面职责。

绸缎庄位于扬州城繁华的东关街,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陈启明坐在柜台后,拨弄着算盘,核对账目,心思却早已飞到了工坊的线膛枪上。

他注意到,绸缎庄的掌柜和伙计似乎都非寻常商人,眼神锐利,处事干练,对他也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恭敬。

这里显然也是“逐浪人”的一处重要据点。

利用半日坐班的时间,他也有意无意地接触南来北往的客商,从他们的言谈中了解最新的局势动态。

他听到更多关于北方战事吃紧、流寇肆虐的消息,也听到一些关于朝廷党争、官员贪腐的传闻。

山雨欲来的压抑感,越来越清晰。

几天后,苏慕贤的回信到了,是由沈管家亲自送来的。

信很简短,语气却十分肯定:“启明兄所需,已着人全力筹措,不日即可送达。兄之才学,我素深知,放手施为即可,不必多虑。另,闻兄欲寻同道,恰有一故人之后,精于格物,近日将至扬州,或可与兄一见,切磋技艺。”

随信还附上了一份清单,上面罗列了多种海外才有的特殊矿物和金属样本,有些连陈启明都未曾听闻。

苏慕贤的回应迅速而有力,不仅满足了他的需求,还主动提出引荐“精于格物”的同道中人。

这种支持力度,让陈启明心中稍安。

看来,苏慕贤对他这边的技术发展极为重视。

又过了半月有余,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沈管家再次来到工坊,带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