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一份赏赐,更是一道护身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臣,谢主隆恩!必当竭尽全力,督造军械,以报陛下天恩!”他声音沉稳,叩首谢恩。
宣旨太监满意地点点头,又压低声音补充了一句:“陈主事,陛下可是特意问起了您那‘燧发快铳’,龙心甚悦呐!您好自为之,前程远大着哩!”
“多谢公公提点。”陈启明会意,暗中让李总旗塞过去一个丰厚的赏封。
送走宣旨太监,制造局内依旧沉浸在欢腾的气氛中。
陈启明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卢龙塞的胜利只是暂时的,依靠的是两支精心打造的“特供”武器和一批高质量的箭矢。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这种优势稳定、大规模地复制出来。
他立刻召集所有骨干。
“陛下的赏赐,是对我等过往努力的肯定,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陈启明目光扫过众人,“北疆战事未平,虏骑主力未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我们的破甲箭产量如何?”他看向王铁匠。
“回大人,模具已增至十套,日夜赶工,现已产出合格重箭约八千支,正按计划装箱。”
“水力鼓风机运行可还顺畅?铁水质量是否稳定?”
“回大人,运行渐稳,炉温确比以往高出不少,铁水质量有所提升,报废的毛坯减少了。”
“好!”陈启明点头,“但还不够!我们要更快!更好!”
他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新的指令。
“从今日起,工钱加倍!伙食加倍!昼夜轮班,人歇工不歇!”
“王铁匠,你负责再赶制五套模具!张木匠,基座和紧固件的供应必须跟上!”
“李师傅,打磨和淬火的工序还能再优化,我要看到更快的速度!”
“此外,从即日起,设立质检一岗,每一支箭镞,每一把刀枪,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查验,绝不能让一支劣箭、一把废刀流入军中!”
“我们要对得起陛下的信任,更要对得起前线将士的性命!”
“是!”众人轰然应诺,士气高昂到了极点。
重赏和皇恩的激励下,制造局的生产效率再次提升了一个台阶。
工匠们干劲十足,炉火日夜不息,叮当之声彻夜回荡。
陈启明穿梭在各处工棚,解决技术难题,协调生产进度,确保质量。
然而,在一片繁忙之中,他心中那根弦始终紧绷着。
燧发枪的量产难题依旧像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水力鼓风机和标准化量具带来了基础工艺的微小进步,但距离大规模生产可靠的火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皇帝的期待,前线的需求,都在无形中加重着我的压力。
这日傍晚,徐光启再次悄然到访。
他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显然也得知了圣旨的消息。
“文远,恭喜!陛下此旨,意义非凡啊!”他抚须笑道,“不仅堵住了朝中许多非议之口,更为你日后行事,提供了莫大便利。”
“全赖光启公从中斡旋,陛下圣明,将士用命,启明不敢居功。”陈启明谦逊道。
徐光启摆摆手:“你我之间,不必客套。今日前来,一是道贺,二也是要提醒你。”
他神色转为严肃:“陛下此旨是机遇,也是更大的风险。如今你简在帝心,万众瞩目,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盼着你出纰漏。”
“燧发枪之事,陛下既已点名,便是下了旨意。若迟迟不能量产装备,恐遭人诟病,前功尽弃。”
“此外,”他压低了声音,“兵部武库司那边,对你上次揭发劣质军械之事,耿耿于怀。虽暂时被陛下旨意压下,但暗地里的绊子,绝不会少。你万事还需小心。”
陈启明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多谢光启公提醒,启明明白。”
陛下点名要燧发枪,这是将了我一军。武库司那帮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前路艰险啊。
送走徐光启,陈启明独自站在院内,望着京师的方向。
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也将他身影拉得很长。
皇恩浩荡,圣眷正浓。但在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更汹涌的暗流和更沉重的压力。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我必须更快地找到破解燧发枪量产难题的方法。
他转身,再次走向那炉火通明的工坊。
夜还很长,路也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