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军工重担(1 / 2)

陈启明的密奏与禀文,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中激起层层涟漪。

御书房内,皇帝看着那份密奏,面色阴沉如水,指尖在“人为破坏”四字上重重敲击,久久不语。

次日,一道措辞严厉的中旨下发兵部与工部,严令彻查军械流弊,但并未公开提及“人为”二字,只强调“玩忽职守,以次充好者,严惩不贷”。

朝堂之上,风波暂时被北疆的战事压下,但无形的审查已然开始。

压力,最终切实地落在了制造局的肩上。

兵部、京营、乃至各地卫所,送修军械的文书如雪片般飞来。

破损的刀枪、锈蚀的甲片、更大量的,是那些工艺粗糙、隐患重重的火门枪、盏口炮,甚至还有几门急需检修的弗朗机炮。

工坊外的空地上,待修的军械堆积如山。

工匠们日夜轮班,炉火彻夜不熄,敲打声、打磨声、淬火声连绵不绝,空气中弥漫着铁腥与汗水的味道。

陈启明褪去官袍,换上便于行动的短褐,整日泡在工坊里。

他不再仅仅是指挥者,更成为了参与者。

他挽起袖子,与老铁匠一同研究如何修复一根几乎断裂的炮耳,讨论着加固的方案。

他蹲在火药坊,看着老师傅们严格按古法操作,确保每一锅火药都均匀干燥,反复叮嘱安全规程。

他甚至亲自上手,用系统兑换的【标准化量具】知识,指导年轻工匠如何更精准地校验一支修复火铳的铳管是否笔直,药室是否规整。

“大人,这‘卡尺’虽好,但用来量铳管,还是太慢了些…”一个工匠擦着汗,看着手里简陋的木制卡尺,有些无奈。

“我知道慢。”陈启明拿起一支修复好的火铳,仔细检查着铳口,“但慢,总比炸膛好。一支不合格的火铳送上战场,就是一条人命,甚至更多。”

他环视周围忙碌的工匠,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现在做的,不是普通的活计!我们手上过的,是前线弟兄们保命杀敌的家伙!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工匠们沉默地点点头,手上的动作更加专注、谨慎。

一种沉重而神圣的责任感,弥漫在闷热的工棚里。

徐光启偶尔会来,不再是谈论高深的技术,而是关切地询问进度,协调工部调拨更多的铁料、木炭、硝石。

他看到陈启明与工匠一同忙碌,满手油污,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赞赏与忧虑。

“文远,注意身体。此事非一日之功。”

“光启公放心,学生还撑得住。”陈启明直起腰,用胳膊抹了下额头的汗,“只是…看着这些军械,学生心中愈发不安。若边军武备常年如此,我大明边防,岂不如纸糊一般?”

徐光启长叹一声,捻须不语,目光投向北方,充满了深深的忧思。

数日的忙碌,成效显着。

一批批修复良好的腰刀、长枪、箭矢被打包运往京营。

数十支经过严格检修、确保安全的火绳枪也交付出去。

甚至那几门弗朗机炮的子铳与炮身闭合不严的问题,也被工匠们用土法研磨修复,试射成功。

消息传回,兵部给予了难得的嘉许。

制造局上下,士气为之一振。

然而,陈启明心中的那根弦,却越绷越紧。

修复旧械,只是治标。

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制造环节的腐败与失控。

他修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劣质军械流入边军的速度。

这日,李总旗押送一批新到的待修火铳入库,脸色极其难看。

“大人!您看看这个!”他递过一支新送来的火门枪。

陈启明接过,入手便觉重量偏轻。

仔细一看,铳管壁薄得惊人,内壁粗糙无比,甚至能看到砂眼和裂纹!药池铸造歪斜,几乎无法闭锁!

这根本不是工艺问题,这简直是故意造出来的废铁!

“从哪来的?”陈启明声音冰冷。

“霸州兵备道刚送来的,说是…新拨付的军械!”李总旗咬牙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