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心中,如同被打翻了五味瓶,复杂难言。
欣慰,是当然的。看到儿子如此向往知识,如此安静乖巧,她比吃了蜜还甜。安儿的这份好奇与专注,是她灰暗生活中最明亮的慰藉。
然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切的、源自自身经历的酸楚与紧迫感。
她不识字。
这是她心底一道隐秘而深刻的伤疤。在破瓦村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是男丁和富家小姐才配拥有的奢侈。嫁入赵家后,繁重的劳作与压抑的生活,更与笔墨纸砚无缘。因为不识字,她看不懂契约文书,曾险些被人坑骗;因为不识字,她无法阅读家信(如果曾有的话),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因为不识字,她只能困于这市井方寸,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近乎本能的坚持挣扎求生,其中的艰辛与屈辱,不足为外人道。
她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那是一种如同身在暗夜、四周皆是墙壁却找不到出口的无力与恐慌。她深知,在这世上,知识如同灯火,能照亮前路,能开启心智,能让人活得明白,活得有尊严。安儿绝不能再走她的老路。
看着安儿模仿写字时那笨拙却认真的小手,看着他听书生论道时那发亮的眼眸,沈微婉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她的安儿,聪明、懂事,他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值得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像她一样,一辈子被困在这灶台、柜台与腌菜缸之间,仅仅为了生存而耗尽全部气力。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这个念头,如同种子,早已在她心中深种,如今在安儿那向往的目光浇灌下,破土而出,变得无比清晰和坚定。她要让安儿读书,明事理,知荣辱,将来即便不能科举及第、光宗耀祖,至少也能成为一个通晓文墨、不被轻易蒙蔽、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堂堂正正的人。
一种身为母亲的、强烈的期盼与决心,在她胸中激荡。这期盼,比她当初盘下这间店铺时更甚;这决心,比她面对任何流言与刁难时更加坚决。
她看着窗外熙攘的街道,看着店内孜孜不倦的书生,又回头看看身边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儿子,心中已然开始默默盘算。束修、笔墨、纸砚、衣衫……每一项都需要银钱。虽然如今店铺生意稳定,又与聚福楼有了合作,收入增加了不少,但要支撑一个孩子长期读书,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她不怕。
只要安儿想学,只要他肯学,哪怕她再辛苦十倍、百倍,也一定要供他上学堂!这不仅是她的心愿,更是她身为人母,能为儿子谋划的、最好的未来。
蒙学之思,起于青萍之末,却将在一位母亲坚韧不拔的支撑下,终成席卷命运的风暴。薪火相传,她愿以己身为柴,点燃儿子通往光明未来的第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