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渐老,夏意初萌,院角的石榴树悄然探出了几簇火红的花苞,如同点燃的小小火炬。“安食铺”内,时光仿佛也沾染了这季节更迭的鲜活气息,一如既往地热闹而有序。粥饭的香气、书卷的墨味、街坊的谈笑,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市井交响。
安儿七岁了。
那个曾经需要紧紧抓住母亲衣角、在惊吓中瑟瑟发抖的稚童,如今已抽条了些许,身量渐长,虽仍显瘦弱,但眉眼间的怯懦已褪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懂事和日益明亮的好奇。他不再总是躲在柜台后或后院,而是常常搬着自己专属的小板凳,坐在一个不打扰客人、却能清晰看到店内景象的角落。
他的目光,尤其容易被那些身着半旧襕衫的书生们所吸引。
午后的阳光透过格扇,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几位常来的书生正围坐一桌,面前摊开着书卷,或低声诵读,或激烈讨论。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抚掌轻笑,时而为某个典故、某句释义争得面红耳赤。
“王兄,依我看,朱子此句注疏,重在‘格物’二字,非是空谈性理,乃是要人即物而穷其理也……”
“李弟所言不无道理,然‘致知’亦不可偏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你们且看这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问之道,贵在精细与坚持啊!”
那些之乎者也、诗云子曰,对安儿而言,如同天书般晦涩难懂。他听不懂“格物致知”的深意,也不明白“切磋琢磨”的典故,但他能感受到那种氛围——一种专注的、沉浸在另一个广阔世界里的氛围。他看着书生们时而激昂、时而沉静的面容,看着他们手指划过书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如同神秘符号般的字迹,看着他们因领悟某个道理而眼中迸发出的光亮……一种奇异的、混合着羡慕与向往的情绪,在他清澈的眼底悄悄滋生。
他看得入了神,连手中李嫂塞给他的、平时最爱的红薯干都忘了啃。小脑袋微微歪着,嘴唇无意识地跟着书生们诵读的节奏轻轻翕动,仿佛那样就能离那个奇妙的世界更近一些。
有一次,一位性情温和的书生注意到这个总是安静旁听的小小身影,见他看得专注,便笑着朝他招了招手,指着书上一个简单的“人”字,温声问道:“小家伙,认得这个字吗?”
安儿愣了一下,小脸微微泛红,怯生生地摇了摇头。
书生也不介意,用指尖在桌上比划着,耐心道:“你看,这一撇一捺,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这个字,就念‘人’,你我都是一撇一捺的‘人’。”
安儿瞪大了眼睛,努力地看着,学着书生的样子,伸出小小的手指,在空气中笨拙地模仿着那一撇一捺的笔画。那一刻,他仿佛触摸到了某个神秘世界的边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欢喜。
这一切,都被柜台后的沈微婉悄然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