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四份还带着墨香的“规程”,她再次将四户人家召集起来。
“各位婶子、嫂子,”她将写满字的纸分发给她们,神色郑重,“光靠脑子记,难免有疏漏。我把腌菜的每一步该怎么走,都写在这上面了。大家不一定全认得字,但可以让家里认字的娃儿念给你们听,或者互相问问。关键的地方,我都尽量写得明白。”
妇人们接过那轻飘飘却又沉甸甸的纸张,表情各异。李婶眯着眼努力辨认;张嫂子直接让旁边看热闹的半大儿子念出来;王婆则小心地抚摸着纸张,仿佛这是什么宝贝;孙寡妇默默地将纸张折好,紧紧攥在手心。
沈微婉没有指望她们立刻完全掌握,她逐条解释,遇到关键处,再次亲自示范。她特别强调:“这方子上的数,是底线,只能严守,不能随意增减。盐少了菜易坏,多了过咸;紫苏粉多了味道冲,少了不香。咱们要的,就是那个刚刚好的‘清白滋味’。”
建立严格验收制度。
解说完标准,沈微婉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标准立下了,咱们就得按这个来。以后每次交货,我会亲自验收。”
她宣布了验收的具体方式:
1. 观其形: 检查腌菜色泽是否正常(萝卜半透明黄亮,雪里蕻保持翠绿),有无霉斑、异物,切制是否符合规格。
2. 闻其味: 开坛后气味是否纯正,有无酸败、腐臭等异味,紫苏香气是否恰到好处。
3. 尝其味: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她会亲自品尝,确认咸度、酸度、脆度以及整体风味是否与标准样品一致。
4. 查其洁: 检查坛体、卤水是否洁净。
“验收合格的,按坛结算,当场付清工钱。”沈微婉目光扫过众人,“若是不合格……”
她停顿了一下,看到妇人们都紧张起来。
“第一次不合格,我会指出问题所在,这坛菜不计工钱,但允许拿回去重新处理或作为教训。若是同一问题反复出现,或者以次充好……”她的声音沉静而有力,“那我们可能就无法继续合作了。”
这话说得明白,也留有余地。既表明了质量的不可妥协,也给了大家学习和改正的机会。
妇们听了,非但没有不满,反而更加郑重。她们明白,这严格的规矩,不是为了刁难,恰恰是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活计,是为了大家都能长久地挣到这份干净钱。
“微婉你放心,规矩我们懂了!”
“对,就按这纸上写的来!绝不含糊!”
“咱们一定把这‘标准’守住了!”
看着她们眼中燃起的、如同守护自家田产般认真的光芒,沈微婉知道,这套看似繁琐的“统一标准”和“验收制度”,已经开始在她们心中生根。它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将个人的手艺,融入了共同的事业。这是“安食铺”迈向更大天地的关键一步,也是破瓦村这些姐妹们,用双手和诚信,争取尊严与希望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