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期盼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中悄然滑过,转眼便到了约定第一次交货的日子。清晨,天刚蒙蒙亮,沈微婉便雇了一辆稳妥的驴车,带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再次踏上了前往破瓦村的路。春风拂面,已带了些许暖意,却吹不散她眉宇间凝聚的凝重。
这不仅仅是验收一批腌菜,更是对她提出的“合作模式”和那套“统一标准”的第一次实战检验。成败在此一举,关乎的不仅是聚福楼的订单,更是破瓦村那几户人家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以及她未来可能拓展的这条路子能否走得通。
驴车停在村口,沈微婉深吸一口气,稳步向李婶家走去。李婶家的院子里,已然摆开了阵势。四户人家都将自己精心腌制的成品陶坛搬了过来,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扫得干干净净的泥土地上。李婶、张嫂子、王婆和孙寡妇都站在自家坛子前,脸上混杂着劳动后的疲惫、交作业般的紧张,以及眼底深处那掩藏不住的期盼。她们的家人也大多在一旁,屏息凝神地看着。
“微婉来了!”李婶眼尖,第一个迎了上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沈微婉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二十多口陶坛,心中稍定。至少从外表看,坛体都擦拭得干净,封口也做得仔细。
“咱们开始吧。”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进入了工作状态。她先让每家依次打开一坛作为样品的紫苏萝卜和一坛雪里蕻。
开坛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咸鲜与紫苏清香的熟悉气味弥漫开来,这让沈微婉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线。气味是对的。
观其形。 她俯下身,仔细查看。李婶家的萝卜条切得最为匀称,色泽黄亮;张嫂子家的稍有些粗细不一,但整体尚可;王婆做的雪里蕻颜色翠绿,菜叶完整;孙寡妇的坛子里最为干净,卤水清亮,几乎看不到杂质。
尝其味。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沈微婉取出自己带来的干净竹筷和小碟,从每一家的样品坛中都夹取一些,仔细品尝。她闭上眼睛,充分调动味蕾,感受着咸度、酸度、脆度,以及紫苏香气与蔬菜本味的融合程度。
院子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那张平静无波的脸上,试图从上面读出评判的结果。
大多数味道是令人惊喜的!李婶和王婆做的,几乎与她预期的标准风味完全吻合,咸鲜爽脆,紫苏的清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腌菜的厚重,留下满口清爽。张嫂子家的略咸了一分,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且脆度极佳。孙寡妇的则味道稍淡,但异常干净,菜蔬的本味更为突出。
然而,也并非全无问题。有一坛雪里蕻(是张嫂子家的另一坛)打开后,隐约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并非发酵产生的酸败气,沈微婉尝了一口,眉头微蹙,果断将其剔除。还有一坛萝卜(是王婆家儿媳初次独立尝试的),切制过于随意,粗细不均,影响了品相。
沈微婉没有立刻宣布结果,而是将发现的问题当场指出。她拿着那坛有异味的雪里蕻,耐心询问张嫂子可能的原因(或许是某次取用时带了生水或油星进去);又拿着那坛切制不匀的萝卜,再次强调了规格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