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开业添品(1 / 2)

“安食铺”的招牌已然挂起,像一面无声的旗帜,宣告着这片小小天地的新生。开业的吉日就定在三日后。喜悦与期待之余,沈微婉的心却并未放松,反而绷得更紧。挂牌开业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具挑战的起点。如何让这间位置偏僻的新店一炮而响,吸引顾客迈过那道门槛,是她日夜思忖的问题。

单靠原先的腌菜、窝头和布偶,虽能稳住老主顾,但缺乏新意,难以在开业时制造出足够吸引人的声势。必须得有点“新意思”,既要是她能力所及,成本可控,又要贴合“安食”二字,让人感到实惠、温暖、与众不同。

她想到了粥。

冬日将至,清晨寒气渐重。那些赶早市的、出苦力的、家中舍不得生火的穷苦人,若能有一碗热腾腾、稠乎乎、价钱公道的热粥下肚,该是何等的熨帖?粥能养人,最是安和,正合店名。而且粥水成本可控,一大锅下去,能分出许多碗,薄利多销,既能拉拢人气,又能显出新店的气象。

光是白粥又显单调。她琢磨着,用最便宜的杂粮:黄澄澄的玉米渣、糯香的小米、再加上少许耐煮的豆类(如便宜的黑豆或芸豆),混合在一起熬煮。豆子需提前浸泡一夜,方能煮得软烂开花。几种杂粮混合,营养兼得,口感也更丰富稠滑,比单调的白粥显得更有诚意。

光是粥还不够,需得有搭配的干粮。窝头虽好,但日日吃也难免单调。她想起破瓦村附近有农户种红薯,产量大,价格极廉,红薯晒干磨成的粉,带着天然的微甜。若是将红薯面与玉米面混合,不加馅料,就做成简单的杂粮饼,贴在泥炉壁上烤熟,外表焦脆,内里软糯,自带甘甜,既新鲜又顶饱,成本比纯麦面的窝头还低些。而且这杂粮饼粗粝扎实,配上稀粥咸菜,正是穷苦人最实在的饭食。

主意一定,她便立刻行动起来。开业前两日,她特意跑了一趟附近村子的农户家,买回了一小袋红薯面和一大包玉米渣、小米及杂豆。又将店里那口最大的陶锅刷洗得干干净净,准备专用来熬粥。

开业前夜,沈微婉几乎一夜未眠。不是紧张,而是忙碌。她将豆子仔细挑拣洗净,用清水泡上。又将红薯面和玉米面按比例调好,加入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醒着。安儿早已睡熟,小小的身躯在新铺子的小隔间里睡得格外安稳。沈微婉就着油灯微弱的光芒,检查着明日所需的一切物料,心里一遍遍盘算着流程。

翌日,天还未亮,“安食铺”内已然灯火通明,热气蒸腾。

最大的陶锅坐在灶上,底下柴火烧得旺旺的。泡发的杂豆和玉米渣、小米先后下入滚水中,很快,锅中便咕嘟咕嘟地冒起泡来,水汽氤氲,夹杂着豆类和小米特有的香气,渐渐弥漫了整个店铺,甚至飘出了门外。

沈微婉拿着长柄木勺,不停地搅动着,防止糊底。随着熬煮,粥汁变得越来越稠滑,豆子渐渐开裂,米油熬了出来,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一种诱人的、带着淡淡黄色的浓稠粥羹。香气也愈发浓郁醇厚,那是五谷杂粮最本源、最温暖的芬芳。

另一边,李嫂也早早来了,手脚麻利地将醒好的杂粮面团分成小剂子,搓圆压扁,熟练地贴到另一个泥炉的内壁上。高温很快将饼坯烤得滋滋作响,表面泛起焦黄的点子,一股混合了红薯甜香和玉米焦香的独特气味散发出来,与粥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令人食指大动的开业交响。

天光渐亮,街上开始有了人声。

“安食铺”正式卸下了门板,露出了全貌。门口,热气腾腾的粥锅和烤着杂粮饼的泥炉构成了最诱人的风景。店内,崭新的货架上,一排排阔口陶钵里,各种腌菜油亮生辉,红白绿紫,色彩可人。布偶乖巧地坐在一旁。三张小桌擦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