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微婉这时才反应过来,看着站在凳子上、努力想帮忙的儿子,心头猛地一酸,又是一暖,差点落下泪来。她连忙稳住情绪,对安儿露出一个鼓励的笑容:“安儿真棒,慢点包,别烫着。”
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安儿干得更起劲了。他虽然动作慢,但极其认真,每一个油纸包都尽力包好,每一次递出去,都会配上那句软糯的提醒:
“叔叔,小心烫哦!”
“爷爷,热的,拿好!”
奶声奶气的童音,配上他那张被热气熏得红扑扑、满是认真表情的小脸,成了这烟火气十足的摊位上,最动人、最暖心的一道风景。
那些平日里扛包拉车、吼惯了号子、说惯了粗话的苦力们,在这小娃娃面前,一个个都不自觉地变得温柔起来,接过窝头时连声道谢,有的甚至忍不住想摸摸他的小脑袋(被沈微婉不着痕迹地挡开了)。
这神奇的一幕,吸引的不仅仅是苦力。
附近摊位的摊主、路过的大婶、甚至偶尔经过的、穿着体面些的镇民,都被这“小大人”帮忙卖窝头的场景吸引了目光。那童真稚语与热气腾腾的食物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令人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哟,这小娃真招人疼!大姐,你这窝头怎么卖?给我也来两个尝尝!”
“看着就暖和,小娃娃,给奶奶也包一个!”
“孩子都这么懂事,东西肯定差不了!”
顾客的范围,不知不觉扩大了。不再仅仅是出于充饥御寒需求的苦力,更多是被这份温馨场景打动、心生好奇或怜爱而来尝试的人。
安儿似乎天生懂得如何“推销”,他拿起一个窝头,会小声补充一句:“娘做的,好吃,甜甜的。”或者指着里面的野菜碎:“有菜菜,香。”
稚嫩的话语,比任何夸耀都更令人信服。
沈微婉看着儿子,看着那些因他而笑容满面、耐心等待的顾客,看着越发忙碌却井然有序的摊位,深陷的眼窝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心酸,有骄傲,更有一种被深深慰藉的温暖。
她不再只是一个艰难求生的寡妇。
她是安儿的娘。
是这个小“代言人”最坚实的后盾。
这小小的摊位,因为有了安儿的加入,仿佛真正成了一个“家”的延伸,充满了不同于别处的、令人留恋的温度和气场。
安儿的奶声奶气,和那持续不断升腾的热气白雾一起,成了这集市一角最暖心、也最有效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