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旅行第三天,阳光正好。我兴致勃勃地规划着行程:上午去那个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网红景点打卡,晚上钻进当地最有烟火气的夜市大快朵颐。
“都听你的。” 江予安坐在轮椅上,翻看着酒店提供的旅游手册,头也没抬,语气是一贯的平静无波,听不出反对,也谈不上热衷。仿佛这趟旅程的主角只是我,而他是一个尽职但抽离的陪伴者。
网红景点果然人潮汹涌。
精心设计的布景前挤满了拍照的游客。江予安成了我专属的摄影师。他操控轮椅的角度异常灵活,总能找到相对人少又出片的位置。
他举着我的手机,神情专注,甚至带着点专业人士的严谨,耐心地指导我:“头稍微向左偏一点…好,看镜头…笑一下,自然点…对,就这样。”
他的声音透过喧闹的人群传来,清晰而温和。
镜头里的我,在他的指挥下笑得灿烂。他拍的照片构图巧妙,光线精准,把我拍得格外好看。
“换我帮你拍!” 我拍够了,兴致勃勃地想去拿他手里的手机。
“不用。” 他几乎是立刻拒绝,动作自然地将手机屏幕锁上,放回轮椅侧袋,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我不爱拍照。”
又是这样。他总是把自己隔绝在镜头之外,隔绝在那些可以被记录、被分享的快乐瞬间之外。
“哦…” 我有点失落,但没再坚持。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儿:你不让拍,我还不能偷拍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我的手机镜头开始悄悄对准他。
在那些他以为我没注意的瞬间——当他专注地看着远处的地标建筑,当他低头查看轮椅轮胎是否卡住石子,当他在树荫下安静地等我挑选纪念品…我飞快地按下快门。
在我的偷拍镜头里,江予安呈现出的是一种近乎凝固的平静。对,平静。不是冷漠,也不是忧郁,就是一种深海般的、不起波澜的平静。
阳光落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勾勒出好看的线条,却照不进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
偶尔,比如在我拿着难吃的特色小吃硬塞给他,他皱着眉头勉强尝了一口时;或者在我被某个搞笑的街头表演逗得前仰后合,转头看向他时,他也会配合地弯起嘴角,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
但那些笑,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表面漾开一丝涟漪,转瞬即逝,从未真正抵达眼底。
那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更像是一种礼貌的、疏离的面具,一种为了让身边人安心的表演。
路上遇到些小插曲。
买饮料时,一个背着大包、满脸焦急的外国游客拿着地图过来问路,磕磕巴巴地说着英语。江予安立刻停下,耐心地倾听,然后用清晰、缓慢、发音标准的英语为对方指明方向,甚至贴心地提醒对方注意某个路口容易走错。他的态度温和有礼,耐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