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饭凉了,人醒了(2 / 2)

小豆子回头:“那……怎么说?”

“就说,”她望向远处沉睡的群山,仿佛看见无数村落正在黑暗中摸索出路,“是山后坊的老农们,合计出来的活路。”

小豆子重重点头,转身奔入夜色。

黄狸凝望良久,忽而低鸣一声,尾尖轻颤,似悲,似叹,似某种不可言说的预感。

第七日黎明前,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

村口官道尘土微扬,一骑快马破雾而来,马背上的身影披着朝廷制袍,面容隐在帽影之下。

那人勒马停驻,仰头望向那块尚未刻字的青石碑,久久未语。

风拂过碑石,也拂过沈清禾窗前未燃尽的灯芯。

火苗轻轻一跳,像是某种命运的叩门声。

第七日,天光未明,霜色如银,覆在村口那块青石碑上,仿佛为它披上了一层薄甲。

雾气缭绕中,朝廷快马的蹄声由远及近,踏碎了山野的寂静。

马背上的萧景行翻身下马,玄色官袍拂过尘土,目光沉沉落在那尚未刻字的碑身上,久久不动。

他不是来宣判的——至少表面如此。

身后随从捧着黄绫圣旨,神情紧绷。

片刻后,萧景行抬手,展开诏书,声音清冷而克制:“圣谕:虽‘共耕会’悖逆旧制,然事出灾荒,暂不予取缔。然其首倡者沈氏清禾,须即日起程赴京述职问策,以辨农政之实、察妖言之虚。”

人群骚动如潮水暗涌。

有人惊惧低语,说这是借调之名行囚禁之实;有人咬牙切齿,恨朝廷不公却无力抗争。

铁穗少年握紧腰间短刀,柳先生抚须的手微微发颤,老錾头跪地叩首,请求代行。

唯有沈清禾静坐于堂前竹椅之中,一袭素布裙衫,身形单薄如纸,却脊背挺直如松。

她没看圣旨,也没看萧景行,只是缓缓抬起右手,指尖轻轻摩挲着掌心那枚淡金色的胎记——那是空间契约的印记,也是她与这片土地最深的联结。

三日血祭催熟百亩金稻的记忆仍灼烧在骨髓里,灵泉枯竭后的空荡感如深渊低鸣,但她眼神未乱,心火未熄。

良久,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穿透晨风:“我可以去。”

众人屏息。

她顿了顿,唇角微扬,似笑非笑:“但有个条件——自今日起,我沿途所经七州十二县,每一处官仓,必须开仓放粮三日,每日限量不限人,赈济饥民,以验我《井田纪要》第一条:‘粮产归公,不得私藏’。”

此言一出,满场死寂。

连萧景行都变了脸色。

这哪是赴京述职?

分明是以身为饵,逼朝廷在天下人眼前践行新政!

若应允,便是变相承认“共耕会”之理;若拒绝,则暴露朝廷囤粮压民之实,民心必将动摇。

“你这是胁迫。”萧景行低声道,眸光锐利如刃。

“不。”沈清禾抬眼,目光清澈而锋利,“我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证明他们还能配得上百姓的粮。”

风掠过井台,吹动她鬓边碎发,露出苍白脸颊上一道尚未愈合的裂痕。

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是燃尽自身也要点亮长夜的灯。

萧景行凝视她许久,忽然轻叹一声,竟未反驳,只道:“我会奏明圣上……若准,三日后启程。”

夜幕降临,村落重归寂静。

院中石台之上,陆时砚独坐磨剑。

青锋横膝,寒光映月,磨石与刃口相擦,发出细微而持续的嘶鸣,如同蛰伏猛兽的低吼。

烛火在他侧脸投下深浅交错的影,温润眉目此刻冷峻如铁。

沈清禾倚门而立,披着一件旧棉袄,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什么。

“怕我这一去,回不来?”她轻声问。

陆时砚手中动作一顿,却没有抬头。月光落进他眸底,幽深似渊。

“我不信天命。”他缓缓收刃入鞘,起身转身,目光牢牢锁住她,“我只信你走过的地——每一寸被你翻新过的土,每一块因你而立的碑,都不会白费。”

他走近一步,声音极轻,却重若千钧:“若京城不容你……我就烧了它的粮仓。”

风穿庭过,井水微漾,倒映着两人身影,摇曳却不曾分离。

而在千里之外的皇城偏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士提笔蘸墨,于密折之上写下八字,墨迹未干,窗外忽起狂风,卷得帷帐翻飞:

“司仓未动,天下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