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的事情有了眉目,怀清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收获一箱珠宝,她心满意足,回去歇息了。
齐禹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看着她身形一闪消失不见。
怀谦的事,家中上下已然知晓,族里也有所耳闻。所幸怀谨守口如瓶,始终对外宣称怀谦是去游学,众人听闻,也就安心了。
所谓游学,就是前往各地学府、文化繁盛之地,一边学习交流,一边游历四方,借此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全方位提升自身修养与技能。
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大家自然都喜闻乐见。
遥想当年,孔圣人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他们不仅传播着儒家学说思想,弟子们还借此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状况,自身的才能与品德也在这漫长的游学旅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那是一段边走边学、知行合一的难忘经历,他们的足迹遍布许多地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且,游学还能结交各地贤能之士,拓展人脉,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东汉的郑玄便是很好的例子,他不辞辛劳四处游学,师从多位名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饱读诗书,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还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之人。这些人在他日后成为着名经学家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不过,也有家长难免心存担忧。毕竟孩子长期在外游学,做父母的怎会不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话一点不假。
老宅那边,大堂哥夏怀询经过一番权衡,决定前往省城读书,不过他选择的并非青州书院,而是另一所书院。毕竟以他的能力,想要进入青州书院确实有些困难。
大哥原本也打算去省城求学,可二弟突然留书出走,打乱了他的计划。为了照料家中事务,他决定留在家里。
毕竟家中就有大儒,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过了几日,县里传来消息……
八月乡试,阮晋阳独占鳌头,高中解元。
大明乡试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因此又被称为“秋闱”。
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到各地州、府。凡是本省的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只要通过科考、岁科、录遗合格,都有资格应试。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国家庆典则会加科,称为恩科。考试一共分为三场,每场考三日,考生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
中试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中试的举人原则上就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且都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阮晋阳是威武侯府三房子嗣,所以他早早回京应试。
如今阮晋阳已是乡试解元,倘若他能在接下来的会试中取得会元,殿试中夺得状元,那他将成为大明朝首位继小三元后大三元的六元及第状元郎。
这不仅需要有深厚扎实的学识,还得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每一场考试都是对他全方位的考验。
然而阮晋阳这一解元的影响力,远不止体现在他个人身上,尤其是在阮知县一心谋求晋升的时候,更是意义非凡!
总之,实在是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