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是翌日清晨便送去了,当日下午,于氏就领着怀清、怀淑姐妹俩,精心穿戴一番,前往县衙道贺。
“清姐儿,你瞧瞧娘这衣裳,会不会显得太年轻鲜艳啦?”于氏头一回前往县衙做客,而且此番还带着目的,心里难免有些发怵,声音里都透着几分不自信。
“娘,不会的!这空青色既端庄持重,又透着清新淡雅的韵味,一点也不张扬。不信您问问罗嬷嬷。”怀清眉眼弯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耐心地安慰着母亲。
还没等于氏开口询问,罗嬷嬷赶忙接上话茬:“太太尽管放宽心,您这身装扮再合适不过了。”
罗嬷嬷出自大户人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于氏对她的话向来深信不疑。
于氏上身穿着一件空青色对襟褙子,长度刚好过膝,窄窄的衣袖贴合身形,简约之中尽显优雅气质,里头搭配的棉麻中衣,触感柔软,十分舒适。下身配了一条高腰褶裙,走动间褶裙轻盈摆动,更衬得她温婉动人,这裙子选的是与上衣相衬的深灰色,低调又不失格调。头上仅用一根碧玉发簪固定发髻,腰间挂着一枚素面碧色玉佩,用以压裙。
于氏今日这一身装扮,看似简约随意,实则处处透着心思。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整体造型既得体大方,又与今日登门道贺的场合氛围完美契合。
然而,于氏本是农妇出身,一想到要去见知县夫人,就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底气,可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矮了别人一头。
再者,她们此行除了道喜,还有求亲之意。俗话说“有女百家求”,既然是有求于人,姿态自然得放低些。
好在知县夫人蔡氏并非那种会看不起人的人,她满脸笑意,像对待多年的姐妹一般热情地接待了于氏等人。
怀清、芳宁、怀淑三个姑娘也凑在一块儿,嬉笑玩闹,不一会儿就打成了一片,欢声笑语不断。
“珍珍来信,让我们去京城开店呢。”芳宁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莫不是被童夫人抓着学规矩,觉着太无聊啦?”怀清嘴角微微上扬,眼中带着一丝调侃,半开玩笑地猜测道。
“应当是呢。”
怀清瞬间了然,许通判倒台,这同知之位多半就是阮知县的了,他们全家搬去青州,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心中不禁默默感慨世事的变化。
“按理来说醉红妆才开张不过几个月,根基还未稳,这会儿应不急着开分店。”怀清神色认真,语气中透着沉稳与理智,缓缓说道。
摊子铺得太大,反而不好管理,就像她连管理田庄的人手都凑不齐,其中的艰难与不易,她可是深有体会,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
“不过……”怀清话锋一转,“醉红妆经营模式独特,若有眼光独到之人发现,就算没有咱们有一套系统维持运转,若是依葫芦画瓢原样照搬个模式,在新鲜感的基础上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再者,京城里哪个不是人精,这模式花时间研究研究还能研究不透的?
届时,她们再去京城开分店,那就是拾人牙慧落了下层,即使她们才是开创先河之人。
“那要不,咱就去京城开一家,反正有珍珍管着,让她也不至于这样无聊?”芳宁建议。
“嗯!京城也有金缕衣服饰这块不用愁,至于护肤品,首饰咱这运过去,就是这店里的小丫鬟一时间不好找?”
醉红妆的小丫鬟都是专门培训过的。
“这有什么?这点事交给珍珍!”芳宁说道。
随即芳宁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我们明年可要去青州了。”,说完又有些失落,轻轻叹了口气,“不过我们去了青州,往后可就难见到你了。”
“那可不一定!”怀清眨了眨眼睛,狡黠一笑,话里有话,眼中闪过一丝神秘。
阮芳宁瞬间领会了她的意思,脸颊一下子红透了,像熟透的水蜜桃一般,娇艳欲滴,害羞地低下了头。
这边三个姑娘聊得欢快,那边于氏和蔡氏也是相谈甚欢。
于氏不住夸赞芳宁生得美丽大方、知书达理,言语中满是真诚与喜爱;蔡氏则称赞怀谨为人稳重踏实、前途无量,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两人越聊越投机,到最后,双手紧握,眼神交汇间,已是默许了这门亲事,心中都为儿女的未来感到欣慰。
于氏回到家,脚步轻快,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