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汉东化工厂(2 / 2)

“好,客随主便,听你钱大厂长的安排。”虞部长点头。

钱厂长立刻在前边引路,他走路很快,仿佛能带起一阵风。

而且一边走他一边指着沿途的厂房和设备如数家珍,“部长您看,这边是去年刚技改完的尿素生产线,效率提了百分之十五!”

“那边是老氯碱车间,正准备拆了建新的,就是资金还有点缺口,正跟部里打报告呢……哎,那谁!王老蔫!安全帽戴好!跟你说了多少回了,那帽带不是拴在下巴上当摆设的!”

他忽然停下脚步,冲着远处一个正在溜达的老工人吼了一嗓子,那工人缩缩脖子,赶紧把安全帽的带子系好。

钱厂长这才转回头,对虞部长无奈一笑:“这帮老伙计,跟我一样,散漫惯了,不管紧点不行。安全大于天嘛!”

穿过几个车间,喧闹的人声和机器运转声逐渐被一种相对有序的嘈杂所取代。

三车间门口,果然架设着摄像机、灯光板和反光板,一群穿着各异的人围在那里。

赵导看到虞部长一行人,立刻迎了过来。

虞部长摆了摆手,低声道:“你们忙你们的,我们就是来看看,不要影响拍摄。”

而后虞部长、钱厂长和陈述三人便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在不影响拍摄的区域缓步观看。

巨大的厂房里,搭设了一个老式车间主任的办公室布景,演员们正在演绎一场关于技术改革的争论戏份。

看着演员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工装,用着那个年代的搪瓷缸子,说着带有时代印记的台词,陈述恍惚间有种时空交错之感。

他书中的文字,此刻正被赋予血肉和声音。

“陈大作家!”钱厂长凑近陈述,低声笑道,“看你书里写工人师傅们用搪瓷缸子喝浓茶,缸子外面积了厚厚一层茶垢,我们厂里还真找来了这样的缸子。你看那个,对,就是那个老演员手里拿的,跟我当年用的那个一模一样!”

陈述顺着钱厂长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一位老演员手中的搪瓷缸子边缘有着深色的垢痕,细节十分到位。

他由衷地说:“钱厂长,多亏了您和厂里的大力支持,这些细节才能如此真实。文学创作源于想象,但最终还是要扎根于真实的土壤里。”

“说得好!”钱厂长拍了拍陈述的肩膀,声音不大却充满力量,“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得接地气。你们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回望、书写我们这段历史,很难得。”

“那个年代,苦是真苦,但那股心气儿,那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儿,也是真足!”

虞部长在一旁听着,微微颔首,插话道,“老钱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们推动这部剧,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是要提炼、传承那种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都是我们汉东省发展的宝贵财富。”

虞部长的话音刚落,白秘书就拿着本记了起来。

这些话要刊登在汉东日报上面的,还有省内的一些报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