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情况,虞部长与这位钱厂长应该是老熟人了。
车子驶入汉东化工厂区,一股复杂的气味便透过并未完全关闭的车窗缝隙钻了进来。
那是一种混合着氨气、硫化物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化学原料的味道,不算刺鼻。
厂区道路宽阔,两旁是枝干粗壮、有些年头的梧桐树,树叶上仿佛都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
远处是高耸的反应塔以及密布的管道,和隆隆作响的车间构成了整个汉东化工厂。
快要下班了,一些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们骑着二八大杠或三五成群地步行,穿梭其间。
车子在一栋看起来颇有年头的苏式风格办公楼前停下,红砖外墙,窗户高大。
楼前已经站了几个人,为首的一位约莫五十岁上下,身材敦实,面色红润,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藏蓝色中山装,风纪扣却敞开着,头上戴着一顶同样颜色的工人帽,帽檐下露出一双笑得眯成缝的眼睛。
白秘书率先下车,为虞部长打开车门。
那位戴帽子的中年人立刻迎了上来,声音洪亮得像是车间里的大喇叭:“哎呦!虞部长!欢迎欢迎!您这可真是贵人踏贱地,把我们汉东化工这小庙照得是蓬荜生辉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虞部长的手,用力晃了晃,动作幅度很大,带着一股车间工人特有的、毫不拘谨的热情。
虞部长也笑了,显然对这位厂长的做派很熟悉:“老钱,你这张嘴啊,还是这么能说会道。什么贵人贱地的,你们化工厂要是小庙,那我们宣传部不成土地祠了?”
“那不能!”钱厂长哈哈一笑,嗓门依旧洪亮,然后目光转向了陈述,“这位小同志是……看着就精神,一表人才!”
虞部长介绍道:“这是陈述,我们宣传部的,也是《激荡十五年》的作者。小陈,这位就是汉东化工厂的钱厂长。”
陈述连忙上前一步,微微躬身:“钱厂长,您好。”
“哎呀!作家!了不得!”钱厂长一把抓住陈述的手,那手掌粗糙有力,布满厚茧,握起来像一把锉刀,“书我看了!写得好!写出了我们汉东这些年的发展!”
“就是写我们化工厂改革那段,篇幅少了点,哈哈,之后笔墨得多点,好好的宣传一下我们的化工厂!”
这本书目前只连载了十五六万字左右,大概的时间线在86、87年那会儿。
主角已经是化工厂的车间技术骨干了。
钱厂长说话语速快,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语气真诚又带着点不由分说的劲儿,让人生不出反感,只觉得有趣。
“一定,一定向钱厂长多请教。”陈述笑着回应。
“请教啥,我就是个大老粗,在厂子里摸爬滚打几十年。”钱厂长摆摆手,随即又对虞部长说,“部长,剧组都在三车间那边拍着呢,咱们过去看看?边走我边给您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