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和华盛顿会议有关了,会上美国全力支持中国废除二十一条,而美国这么做,又和当时的国际局势分不开。所以很多历史事件,只有放在大历史视野里,才能真正理解。”教授解答道。
“第七个维度,我们把目光拉回国家内部,看国家内部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关联。”教授说道,“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大,这些差异会带来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比如现在的普通话,和明朝‘官话’差别大,就因为受了东北地区满族语言和口音的影响,放到明朝,现在的普通话可能就是地方口音了。”
“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吗?”许黑问道。
“当然。比如印度,大乘佛教流行于北方,受古希腊思辨哲学影响,因为亚历山大和部将塞琉古一世远征时带去了希腊文化,塞琉古王朝统治印度部分地区200多年,两种文化融合了;印度南部受希腊文明影响小,发展出的小乘佛教就不一样。而且大乘佛教因为印度北部和中国接壤,影响了中国,小乘佛教则通过海路传到东南亚,影响了那里的地区。我在《文明之光》里讲元青花,就是从文化融合角度说的。”教授举例说明。
“最后一个维度,是社会结构。”教授放慢语速,“我在《文明之光》里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日本维新容易成功,中国同期变法却难。日本虽属中华文明圈,但社会结构像英国,是封建制,适合搞君主立宪;中国是大一统帝国,当时没君主立宪的基础。过去讲历史,对社会结构分析太简单,比如分地主和农民、士农工商,其实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有复杂差异。”
“教授,这八个维度学完,感觉分析历史的思路清晰多了!”叶寒感慨道。
“那就好。”教授欣慰地说,“咱们小结一下,这八个维度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经济贸易与科技、地理环境、人口流动、政治权力、大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国家内部的文化差异、社会结构。它不仅是学习、研究、写作历史的好工具,改一改还能用于现实,比如分析公司,改成员工组成、技术特点和商业模式、所在地政策、业务扩展轨迹、管理方法、在行业中的地位、内部文化、公司结构,这样分析公司就不会没头绪了。”
课程接近尾声,教授看着同学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可以试着用八维度法分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最后,有两个思考题留给大家:一是结合八维度法,分析‘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说说在哪些维度的体现最为突出,为什么?二是尝试将八维度法调整后,分析你熟悉的一家企业,阐述调整后的维度如何适配企业分析,得出了哪些关于该企业的新认知?”
“如果大家在运用八维度法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或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觉得这堂历史分析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也可以催更,后续咱们还能一起探索更多历史研究的好方法!”
历史分析八维度法课堂总结:
本次课堂以《信息传》中提及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切入点,由和蔼教授带领叶寒、秦易、许黑等同学,系统学习了源自美国大学的“历史分析八维度法”,打破传统历史解读局限,搭建起多视角理解历史的框架,同时拓展了该方法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思路。
课堂开篇,教授明确“八维度法”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专业、严谨的历史研究工具,能平衡历史解读的专业性与趣味性,还可迁移至现实生活,帮助人们更系统地分析各类事件。随后,教授逐维度展开讲解,结合中外历史案例与学术观点,让抽象方法具象化。
在民族和国家认同维度,教授指出历史的核心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叙事,而非单一英雄人物故事。通过对比陈寅恪与钱穆对宋朝的不同评价、解析古罗马多民族整合历程与清朝各民族政权认同形成,强调历史记叙者的方法、重点与价值观会影响历史解读结果,学习历史需先理解民族与国家的起源及认同构建。
经济、贸易和科技维度中,教授纠正了传统历史学习忽视经济科技的误区,提出“科技是人类历史中唯一持续进步的因素”。以费正清从经济视角研究中国历史的突破、《显微镜下的大明》的创新叙事为例,说明关注经济贸易活动与科技发展,比聚焦战争、政变更能把握历史脉络,同时提及自身创作倾向,体现该维度的研究价值。
地理和环境维度的讲解围绕“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展开。教授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与长城的重合、800毫米等降水线与秦岭淮河分界的关联为例,揭示地理气候如何划分农耕与游牧区域、影响政权疆域与南北对峙格局,颠覆了“王朝兴衰仅归因于个人”的传统认知。
人口流动、迁徙和安顿维度,教授结合《枢纽》观点,提出“中国历史是北方民族南迁融合史”,通过中亚各国形成与中国北方人口迁徙的关联,说明人口流动对历史走向、民风民俗及周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强调需跳出“中原汉王朝为唯一正朔”的传统视角,看到多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事实。
政治和权力维度是传统历史书的核心,但教授指出其仅为八维度之一。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策》的叙事重点与近30年西方历史书的内容占比(约1\/8),说明需客观看待政治权力的作用,避免过度放大其在历史中的分量。
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维度,教授引入“大历史视野”,以“五四运动”“废除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关联为例,强调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才能真正理解事件背景与结果,如“二十一条”的废除需结合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中的立场与当时国际局势分析。
国家内部文化差异与关联维度,教授以普通话受满族语言影响、印度大乘与小乘佛教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且传播路径不同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差异会推动文化互动融合,学习历史需关注这种内部文化关联,如《文明之光》中从文化融合角度解读元青花。
社会结构维度,教授以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同期变法的成败对比,揭示社会结构对历史变革的关键作用——日本封建制适配君主立宪,中国大一统帝国缺乏相应基础,同时指出传统社会结构划分(如士农工商)过于简单,需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结构复杂性。
课程结尾,教授总结八维度核心内容,并拓展其现实应用:将维度稍作调整(如员工组成、商业模式等),可用于分析企业,解决“分析无头绪”的问题。同时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鼓励分享案例,进一步强化“理论+实践”的学习逻辑,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