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40章 课·解码创业成功的底层逻辑:从Grail公司看成事者的核心素养

第140章 课·解码创业成功的底层逻辑:从Grail公司看成事者的核心素养(1 / 2)

嘿,同学们早上好呀!今天咱来唠一唠一个超有趣的“创业成功”真实案例哦——有一家公司,估值高达 20 亿美金呢,可它几乎没啥收入。你们说奇不奇怪?那它到底为啥能吸引到盖茨、贝佐斯还有吴先生来投资呢?更厉害的是,三年后它竟然能以 80 亿美金被收购,让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回报率高达 300%!这家公司就是基因检测公司 Grail 啦,它的故事里呀,藏着判断“谁能创业成功”的重要秘诀哦!

先用三分钟梳理核心故事:Grail由谷歌前副总裁杰夫·胡贝尔创办,主打早期癌症基因筛查,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突破传统医疗技术。2017年吴先生投资时,它估值已达20亿美金,却没多少实际收入,核心投资逻辑有两个:一是不看当下估值,看未来回报潜力;二是投资本质是“投人”,相信胡贝尔团队的能力。果不其然,2020年Grail被Ila以80亿美金收购。吴先生借这个案例指出,创业成功不靠“运气”或“资本”,而靠创始人能否“压榨自己到极致”“养活团队”“坚守诚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结合心理学和道家哲学原理,拆解“创业成事者”的三大核心素养,看看普通人能从中学到什么“成事思维”。

课堂对话:拆解Grail成功背后的“成事密码”

和蔼教授(打开ppt,左侧是Grail公司实验室的照片,右侧是它的估值增长曲线:2017年20亿→2020年80亿):同学们先看这组数据——三年估值翻4倍,听起来很“传奇”,但当时很多人质疑:“没收入的公司,凭什么值20亿?”吴先生说“投资主要是投人”,大家觉得,胡贝尔团队身上最打动投资人的特质是什么?秦易,你平时关注商业案例,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是“创始人能‘兜底’的能力”。胡贝尔是谷歌前副总裁,不是只会画ppt的“空想家”——他懂技术(知道基因检测怎么结合大数据),懂管理(能搭建团队),更懂“怎么让公司活下来”。就像吴先生说的,Grail的另一个创始人德雷森,之前是强生投资副总裁,能搞定融资,一见面就说服了吴先生。创业初期最缺的就是“能解决关键问题的人”,胡贝尔团队刚好有这种“兜底”能力,投资人自然放心。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太准确了!“兜底能力”是创业成事的第一个密码。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细节:吴先生的弟弟创业时,公司估值几十亿,却依然只坐经济舱;谷歌刚创业时,佩奇和布林要自己攒机器、拉网线。周游,你从心理学“延迟满足”的角度,说说这种“省钱”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这是“把资源优先用在‘核心目标’上”吧?心理学里的“延迟满足”,不是“抠门”,而是“为了长期目标,放弃短期享受”。创业公司的核心目标是“活下去、做产品”,而不是“老板享受”——坐经济舱省下的钱,能用来雇工程师、买设备;自己攒机器,能省下外包的费用,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像我们备考时,不花时间追剧,把时间用在复习上,是一个道理。这种“把资源聚焦核心”的思维,才是创业初期该有的。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这个分析很到位!道家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说的就是知道“该省什么、该花什么”,不被短期欲望迷惑,才能走得远。接下来我们聊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吴先生说“9点下班的创业公司办不好”?谷歌几百人时,员工还经常12点后下班。许黑,你从“自我驱动”的心理学角度,说说这背后的逻辑?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这不是“提倡加班”,而是“创业需要‘极致投入’的状态”。心理学里的“心流理论”说,人在专注投入时,会进入高效的“心流状态”,而创业初期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产品研发、融资、找客户,每一件都需要花大量时间打磨。如果员工9点就想回家,说明要么“没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要么“没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缺乏“主人翁意识”。就像Grail研发癌症检测技术,需要反复调试基因数据模型,工程师不投入足够时间,根本做不出精准的产品。道家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种“极致投入”,就是把“大事”拆成“细节”,一点点做好。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太专业了!“极致投入”是创业成事的第二个密码。吴先生还提到一个细节:2001年谷歌快没钱时,cEo施密特抵押房子,自己掏700万美金买期权;特斯拉缺钱时,马斯克拿自己的钱垫付。叶寒,你从“责任担当”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创始人肯自己掏钱”是投资人最看重的特质之一?

叶寒(拿出笔记本):教授,这是“创始人‘all ’的决心”——自己的钱都投进去了,说明他“真的相信公司能成”,不是“拿投资人的钱赌一把”。如果创始人只敢花别人的钱,不敢自己投入,很可能遇到困难就跑路。就像我们做小组作业,如果组长自己都不花时间准备,只指挥别人做,作业肯定做不好;但如果组长带头熬夜改方案,其他人也会跟着投入。道家讲“以身观身,以家观家”,创始人的“担当”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也让投资人觉得“这个人靠谱,值得赌”。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接下来我们深入一层:为什么上世纪末成功的创业者多是销售出身,而互联网时代多是工程师出身?蒋尘,你从“时代需求与能力匹配”的角度,结合道家“顺势而为”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

蒋尘(沉思片刻):教授,这是“创业需要‘匹配时代核心需求’的能力”,也就是道家说的“顺势而为”。上世纪末是实体经济时代,公司要活下来,关键是“卖得出产品、挣得到钱”,销售出身的人擅长搞定客户、打开市场,自然容易成功;互联网时代,公司的核心是“做出好产品”——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能自己写代码、做产品,不需要太多成本,靠产品吸引用户,再通过融资活下去,所以工程师出身的人更占优势。不管是销售还是工程师,核心都是“拥有当下时代最需要的‘成事能力’”,而不是“固守一种模式”。就像Grail,处于医疗科技时代,所以需要胡贝尔这种懂技术+管理的创始人,才能做基因检测这种复杂产品。

课堂深化:从“创业”到“普通人的成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