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顶”是顶劲立身,头顶像被线吊住,颈竖身正,气血才能上去。你们现在试试,头一低,是不是觉得胸口发闷?再一顶,是不是呼吸顺了?这就是“乾卦上爻辰土”的沉稳,发力先得把“根”扎住。
(周游跟着做,突然问:“教授,‘缠’字怎么练?总觉得黏不住对方。”)
教授:周游这个困惑很典型。“缠”是缠劲控敌,不是用手抓,是用手臂的“黏劲”。比如“探马掌”,伸出去碰到对方胳膊,要像藤蔓缠树一样,顺着他的劲走,他往前推,你就往侧缠,把他的劲“带偏”,再借劲“挤”或者“靠”。来,你出个直拳打我胸口,我给你演示。
(周游出拳,教授手臂轻轻一缠,周游的拳就偏了,还被带得往前踉跄了一步)
教授:看到没?“缠”的关键是“顺劲不顶劲”,用五行里“木劲”的柔韧,把对方的“金劲”“火劲”化掉。再看实战技法,“劈山掌”“崩山掌”是刚劲,近身后转胯就能劈肩颈、击胸腹;“降龙”“伏虎”是身法,低身沉胯能破高招,按腰推腿能掀重心。记住拳诀:“近身一寸,力增三分;贴身发劲,碎石断根”——短打拳,近了才是王道。
第三模块:修炼之道——练肉身是“载劲”,炼心性是“守道”
(教授回到讲台,拿起一本泛黄的拳谱,翻到“武德训示”那页)
教授:最后咱们聊“修炼”,大爻五行拳练的不是“打架本事”,是“身心合一”。先讲肉身修炼,它说“肉身为载劲之器”,就像车子要先结实,才能拉重物。入门先站桩,比如“乾卦桩”,下盘要像“子水沉稳”,腿微屈与肩同宽,上身像“辰土厚重”,挺胸抱臂意守丹田。秦易,你站过桩吗?说说感受。
秦易:站了5分钟就腿酸,但是站完觉得身上暖烘烘的,呼吸也顺了。
教授:这就是“培元”,刚开始练“顶、抱”之劲,后来五行劲会在身体里转。打拳要循序渐进,先练“探马掌”“迎门铁扇”找“单、提”的劲,再练“劈山掌”“崩山掌”强“金、火”刚劲,最后练“降龙”“伏虎”悟“水、土”沉稳——这是“由外到内”的练法。
(教授突然提高声音,指着黑板上的“武德训示”)
教授:但比肉身更重要的是“心性”!拳谱里写“修拳先修心,习武先习心”,有四条规矩:第一,明进退之礼,“进不为逞强,退不为避弱”,不是被逼到份上不出手,出手还得留余地;第二,循五行之德,学金的肃正,不偷袭;学木的生长,传艺不藏私;学水的包容,不跟人争;学火的光明,不搞小动作;学土的厚重,说到做到;第三,守爻位之本,心不正拳就邪,身不端劲就散;第四,悟变易之理,胜了不骄,败了不馁——这才是“武道”,不是“霸道”。
课堂结尾:思考题与互动
教授:今天的课快结束了,给大家留个思考题——如果用大爻五行拳的“五行生克”道理,来解决生活里的矛盾,比如和同学吵架,该用哪种劲的智慧?是“金劲”硬争,“木劲”迂回,还是“水劲”包容? 下次课我们分组讨论,还要实操演练“缠劲卸力”的技巧。
(教授合拳谱,笑着说)
教授:这门拳不是“老古董”,它藏着的“顺应规律、修德守心”的道理,到今天还能用。觉得今天内容有用的,下次课早点来占前排,咱们还会带木质桩靶,让每个人都试试“劈山掌”的劲法——想亲手体验“爻变定进退”的,可别迟到!
★ 大爻五行拳课堂总结:
本次课堂围绕大爻五行拳展开,从文化根源、核心拳理、技法实操到修炼之道,层层拆解这门传统拳法的精髓,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 拳源与文化根基:大爻五行拳起源于《淮南子》哲学体系,融合《周易》六爻变易与五行生克思想,清末民初经“淮南老廖夜梦授艺”完善,68式技法承载“文武合一”的文化内核,并非单纯的技击招式,而是道家宇宙观与传统哲学的身体实践。
2. 核心拳理逻辑:以“爻变定进退,五行生劲法”为核心。爻变分为“进神”(如“寅化卯”舒展进攻)与“退神”(如“酉化申”沉劲防守),对应攻防策略;五行对应五种劲法——金劲刚锐(崩山掌)、木劲柔韧(探马掌)、水劲沉滑(降龙式)、火劲爆冲(劈山掌)、土劲稳厚(伏虎式),且五劲依“相生相克”循环转化,实现“劲法生生不息”。
3. 技法实操要点:以“贴身短打”为实战核心,靠“挨、傍、挤、靠”近身发力,“顶、抱、单、提、胯、缠”六字要诀是根基(如“顶”劲立身、“缠”劲控敌);经典技法如劈山掌、崩山掌侧重刚劲攻击,降龙、伏虎侧重身法破招,均遵循“近身一寸,力增三分”的短打逻辑,不追求大开大合,注重近距离高效攻防。
4. 修炼与武德准则:修炼强调“内外兼修”,肉身修炼以站桩(如乾卦桩)筑基、按阶段练拳(先练防守技法,再练刚劲、悟沉劲),强筋健骨通气血;心性修炼以“武德”为核心,需明进退之礼(不逞强、留余地)、循五行之德(光明磊落、传艺不藏私等)、守爻位之本(心正拳正)、悟变易之理(胜不骄败不馁),最终实现“拳技与德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