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武术文化课,我们聚焦一门融合《周易》智慧与道家哲思的传统拳法——大爻五行拳。它起源于《淮南子》思想体系,清末民初经“夜梦授艺”的淮南老廖 完善,将68式技法与六爻动变、五行生克深度绑定,既是贴身短打的实战拳术,也是修心炼性的修行法门。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技法拆解、哲学溯源和实战推演,带大家读懂这门拳法“以爻变定进退,以五行生劲法”的核心,更要领悟“修拳先修德,习武先习心”的武道真谛。
课堂导入:从“夜梦授艺”说起,聊聊拳源里的文化密码
(教授推了推眼镜,将一张手绘卦象图贴在黑板上,指尖点向“乾卦”符号)
教授:同学们,先问个问题——你们觉得武术的“传奇”,到底藏在招式里,还是藏在背后的文化里?今天咱们讲的大爻五行拳,光起源就带着股“玄劲儿”。清末有个叫淮南老廖的武者,练了半辈子拳没摸到门道,某天夜里梦见个穿八卦道袍的老者,说了句“爻变即拳变,五行即劲根”,还手把手教了他68式。醒了之后,老廖照着梦里的招式练,发现每一招都合着《周易》的爻变规律,比如“寅化卯”是舒展进势,“酉化申”是沉劲后退。你们说说,这个传说里最关键的不是“做梦”,是什么?
(台下沉默几秒,叶寒率先举手)
叶寒:教授,我觉得是“爻变”和“五行”这两个词!老者没教他新招式,而是教了“规律”——就像把宇宙的变化装进了拳法里。
教授:说得好!这就是大爻五行拳的第一个核心:拳是“器”,哲是“魂” 。《淮南子》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廖的梦,本质上是把道家的宇宙观、《周易》的变易观,变成了能打的拳。再看他定的拳名,“大爻”对应六爻,“五行”对应金、木、水、火、土,从名字就把“文武合一”写在了脸上。
(教授转身在黑板写下“拳源三要素”,用粉笔圈出重点)
教授:记下来,这门拳的起源离不开三个根:一是《淮南子》的哲学根基,二是《周易》的爻变逻辑,三是民间武者的实战智慧。缺了任何一个,都成不了“大爻五行拳”。
第一模块:拆解拳理——爻变是“攻防密码”,五行是“劲法源泉”
(教授走到教室中央,摆出一个“迎门铁扇”的防守姿势,双臂交叉护在胸腹前)
教授:现在咱们进入核心——拳理。先讲“爻变之道”,《周易》里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大爻五行拳把这句话变成了能打的“密码本”。68式对应六爻的“进神”和“退神”,比如我现在这个“迎门铁扇”,就是“退神”——像“酉化申”一样沉劲回收,看起来是退,其实小臂已经对准了对方的空档,等他力一卸,我就能顺劲反击。
(许黑突然站起来,比划了一个直拳:“教授,那‘进神’是不是就是硬冲?”)
教授:许黑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以为“进神”就是猛打,其实错了。“进神”是“寅化卯”“巳化午”的舒展连贯,就像春天草木生长,是“劲层层递进”,不是“力蛮冲蛮撞”。比如“劈山掌”,起势要沉腰蓄力,像“寅木初萌”,推出时劲从腰脊传到肩臂,掌风才像劈山——这是“顺爻变之势,发自然之力”,不是靠胳膊硬抡。
(教授转身在黑板画了个五行循环图,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用箭头连接)
教授:再讲“五行之劲”,这是拳法的“能量源泉”。五行对应五种劲法,不是凭空编的,是模仿自然的力:金劲像金石崩裂,刚锐;木劲像藤蔓缠枝,柔韧;水劲像流水绕石,沉滑;火劲像火焰升腾,爆冲;土劲像大地承载,稳厚。蒋尘,你练过篮球,你说说,要是有人用硬劲撞你,该用哪种劲卸?
蒋尘:应该是水劲吧?像流水一样把他的劲引开,不能硬顶。
教授:没错!“降龙”式就是水劲的代表,身形下沉像流水,双臂环抱能把对方的猛力“绕”出去。而且五行劲不是孤立的,要“相生相克”:木劲能生火劲,柔劲蓄足了能爆刚劲;火劲能生土劲,爆发完要沉下来稳根基。就像打仗,不能只带一种兵,要五种劲“循环用”,才叫“劲法生生不息”。
第二模块:技法实操——六字要诀是“根基”,贴身短打是“杀招”
(教授走到教室角落,拿出一套木质桩靶,拍了拍靶心)
教授:光懂理不行,得会用。大爻五行拳的技法核心是“贴身短打”,靠“挨、傍、挤、靠”近身后发力,还总结了“顶、抱、单、提、胯、缠”六字要诀——这六个字,是所有招式的“根基”。
(教授先示范“顶”:头顶微微上领,肩膀自然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