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19章 课·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生存实验室”—社会学课堂实录

第119章 课·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生存实验室”—社会学课堂实录(2 / 2)

叶寒(疑惑):教授,可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租金那么贵,重庆大厦为什么能做到“廉价”?书里说业主是香港人,他们为什么愿意把物业租给这些小商人?

和蔼教授:这就要说到“历史惯性”与“利益计算”。重庆大厦1961年建成,早期因为靠近美军基地,成了红灯区和嬉皮士聚集地,名声越来越差,香港本地人都不愿意住,业主只能低价出租。后来南亚人、非洲人聚集过来,形成了“贸易生态圈”——业主虽然嫌麻烦,但每月能稳定收租,比空着物业好;而且业主们组成了“立案法团”,修电梯、装监控,让大厦不至于彻底破败。这又是一种“易经”里的“否极泰来”——坏名声带来了低租金,低租金吸引了商人,商人又让物业有了价值。

秦易:教授,我还注意到一个点——重庆大厦刚好卡在“中国内地”和“非洲”中间。内地是世界工厂,有大量廉价的二手手机、服装,非洲有需求,香港成了“中转站”。这是不是也是它能存在的原因?

和蔼教授:太重要了!这是“地理枢纽”的作用。从全球化格局看,香港是“半边陲地区”(介于核心国家和边陲国家之间),一边连接内地的“生产端”,一边连接非洲的“消费端”。小商人从内地拿货,在重庆大厦中转,再带到非洲,整个链条的成本极低。这种“枢纽优势”,是纽约、伦敦没有的——它们离非洲太远,离“廉价生产端”也远,自然无法形成重庆大厦这样的生态圈。

第三部分:低端全球化的未来——从“飞地”到“共生”的哲学启示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左边是重庆大厦2007年的照片,右边是2024年的照片:外墙翻新,店铺变成了餐馆和旅馆,手机批发铺少了很多)

和蔼教授:大家看这两张对比图——2007年书里写的“手机贸易鼎盛期”,一家店每月能赚10万港币;现在手机铺少了,更多人去广州的“巧克力城”进货。这说明“低端全球化”的中心在转移。许黑,你觉得这意味着重庆大厦会消失吗?

许黑:我觉得不会消失,只是会“转型”。哲学里说“存在即合理”,重庆大厦的核心价值不是“卖手机”,而是“提供低门槛的全球化入口”。现在手机贸易转移了,但旅馆、货币兑换店还在赚钱——非洲商人来香港,还是需要廉价住宿,需要汇款到内地,这些需求还在。而且现在香港年轻人对重庆大厦的看法变了,开始去吃咖喱、拍照,它又多了“文化打卡地”的属性,这是一种“功能迭代”。

和蔼教授:说得好!“低端全球化”不会消失,只会换一种形式存在。从更大的视角看,重庆大厦的意义是什么?它打破了“全球化只有高端模式”的偏见——不是只有跨国公司才能参与全球化,普通人提着行李箱,靠信任和算计,也能分一杯羹。这是一种“哲学平等”的体现:无论你是沃尔玛cEo,还是非洲小商人,都有权利参与全球贸易,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

蒋尘:教授,书里说重庆大厦是“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飞地”,这句话我不太懂,能不能再解释下?

和蔼教授:这是个很深刻的比喻。香港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法治、高效、富裕;而非洲、南亚的小商人,带着他们的“传统交易方式”(靠人情、靠口头约定)来到这里,形成了一块“飞地”。但这块飞地没有与现代文明冲突,反而实现了“共生”:商人用传统方式交易,却遵守香港的基本规则(不贩毒、不抢劫);香港用现代制度包容传统交易,却不强迫他们改变。这种“共生”,正是未来全球化的可能方向——不是“强者同化弱者”,而是“不同模式互相适应”。

周游:教授,那从心理学角度看,重庆大厦对这些小商人有什么影响?他们会不会因为这种“低端全球化”,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和蔼教授:会的!心理学里有个“文化适应”理论,这些商人在重庆大厦接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会慢慢形成“世界主义”的观念。比如一个尼日利亚商人,一开始只和非洲人打交道,后来会和印度店主交朋友,会说几句粤语,甚至会去内地工厂考察——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文化”,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这种“文化包容”,比赚多少钱更有价值,也是重庆大厦留给全球化的重要遗产。

课堂结尾:考题、总结与催更

和蔼教授(合上教案):今天我们用社会学、心理学、易经和哲学的视角,拆解了重庆大厦的“低端全球化”逻辑——它告诉我们,全球化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也可以是“接地气”的生存方式;秩序不一定靠法律,也可以靠利益共识;不同文明不一定冲突,也可以共生。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也是今天的作业):广州“巧克力城”现在取代了重庆大厦的部分功能,成为新的低端全球化中心。请结合今天课上提到的“生态金字塔”“新自由主义政策”“地理枢纽”三个概念,分析“巧克力城”能崛起的原因,不少于800字。

(教授看向台下,笑着补充):如果大家对“低端全球化”感兴趣,下次课我们可以聊“东南亚的小商品市场”“拉美唐人街的贸易逻辑”,还会邀请做过实地调研的学长来分享。觉得今天内容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这门“全球化观察课”点赞,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你想聊的话题——催更越多,我们下次课的案例就越丰富!

(下课铃响,学生们围着教授提问,有的讨论作业思路,有的追问下次课的内容,课堂里的热闹劲儿,倒有点像重庆大厦里的交易场景——充满活力,又各有方向。)

课堂总结:

该内容以课堂实录形式,围绕《香港重庆大厦》展开,解析“低端全球化”。开场通过教授与学生问答,引出重庆大厦在香港闹市的“异类”定位——聚集129国人群,以低成本跨国贸易为生。

课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借“生态金字塔”,结合心理学“群体规范”、易经“泰卦”与哲学功利主义,分析大厦内业主、店主、小商人等群体,如何以“赚钱”为核心达成秩序与信任平衡;第二部分从香港新自由主义政策、历史惯性、地理枢纽优势,阐释大厦“廉价”且能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对比大厦新旧照片,探讨低端全球化中心转移,结合哲学“存在即合理”与心理学“文化适应”,说明其“共生”价值。结尾留考题,提及下次课方向并呼吁点赞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