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19章 课·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生存实验室”—社会学课堂实录

第119章 课·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生存实验室”—社会学课堂实录(1 / 2)

在香港尖沙咀寸土寸金的闹市中,重庆大厦像一座“异类孤岛”:外墙斑驳老旧,却挤满了来自129个国家的人——非洲小商人扛着装满二手手机的行李箱匆匆而过,南亚店主用夹杂粤语的英语讨价还价,非法劳工在昏暗走廊里整理货物。这座看似混乱的建筑,被《时代》杂志誉为“亚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却藏着与沃尔玛、星巴克等跨国公司截然不同的“低端全球化”逻辑。今天的社会学课,我们就以麦高登教授的《香港重庆大厦》为蓝本,通过这座大厦的人和事,拆解全球化的另一种可能,还会穿插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视角,带大家看懂“混乱背后的秩序”。

课堂开场:教授引导与学生提问

(和蔼教授推了推眼镜,将重庆大厦的照片投在屏幕上,照片里肤色各异的人挤在狭小店铺前,背景是泛黄的墙壁)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提到“全球化”,你们最先想到什么?叶寒,你来说说。

叶寒(推了推笔记本):教授,我会想到苹果的全球供应链,或者亚马逊的跨境电商,都是大公司主导的,有完善的规则和技术支持。

和蔼教授:很典型的“高端全球化”认知。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提着行李箱的全球化”——就像照片里这些人,用最低的成本跨国做生意,甚至不用复杂的合同,靠“回头客信任”就能完成交易。秦易,你观察这张照片,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

秦易(指着照片角落):教授,我注意到不同肤色的人在同一个摊位前聊天,而且旁边既有卖咖喱的小店,又有批发手机的商铺,感觉“混乱”里又有种“各得其所”的感觉。

和蔼教授:这个观察很关键!重庆大厦的核心矛盾,就是“表面混乱”与“内在秩序”的共生。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部分展开:先拆大厦的“生存生态”,再分析它能在香港存在的原因,最后聊它对全球化的启示。中途大家随时可以提问,许黑、蒋尘你们平时爱琢磨社会现象,也多分享想法。

第一部分:重庆大厦的“生态金字塔”——从心理学与易经看“秩序自发生成”

(教授切换ppt,展示重庆大厦的分层结构:底层是餐馆、电话卡店,一楼是手机批发铺,三楼以上是廉价旅馆)

和蔼教授:先给大家画个“生态金字塔”——顶端是香港本地业主,中间是南亚裔店主,底层是小商人和非法劳工。有意思的是,这个金字塔没有“官方管理者”,却能运转几十年。周游,你学过社会心理学,能不能从“群体规范”的角度分析下?

周游(点头):教授,这应该是“生存需求驱动的规范形成”。心理学里有个“最小群体范式”,说人会因共同目标形成临时群体——重庆大厦里所有人的核心目标都是“赚钱”,这个目标压过了种族、宗教差异。比如非洲商人不会因为店主是印度人就不进货,因为他们需要低价手机;店主也不会过分骗客,怕失去回头客,这是一种“互利型信任”。

和蔼教授:说得对!这种“赚钱优先”的共识,就像心理学里的“共同利益纽带”,把原本可能冲突的群体绑在了一起。再从易经的角度看,这叫“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不同群体看似“相克”,却因需求互补实现了“相生”。比如非法劳工每月只赚3000港币,却能帮店主压低人力成本;店主给小商人低价货,小商人才能把货卖到非洲——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许黑(举手):教授,我有个疑问!书里说有的店主会把山寨手机改成名牌卖,还有的“看人下菜碟”,给不懂行的坦桑尼亚人报高价,这不是破坏信任吗?为什么还能维持交易?

和蔼教授:好问题!这就要说到“底线意识”。蒋尘,你读哲学时应该接触过“功利主义”,能不能联系下?

蒋尘:是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吗?店主的“骗”是“有限度的”——他们只赚“合理的黑心钱”,不会让买家血本无归。比如把山寨机当名牌卖,但至少能正常使用;报高价但不会高到让买家转头就走。这种“不突破生存底线”的算计,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符合功利主义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店主赚钱,买家也能拿到能卖的货,交易才能持续。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重庆大厦的“秩序”,不是靠法律或道德,而是靠“每个人都不想砸了饭碗”的理性。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厦里偶尔会有种族冲突,比如印度店主和尼日利亚商人吵架,但往往5分钟就和好——因为再吵下去,当天的货就卖不出去了。这种“利益压倒冲突”的现象,心理学上叫“目标导向的冲突化解”,也是这座大厦能“乱而不倒”的核心。

第二部分:为什么是香港?——新自由主义与“包容性边缘”的哲学逻辑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香港签证政策对比表:左边是欧美国家对非洲人的签证要求,右边是香港“无签证可逗留14-90天”的政策)

和蔼教授:大家看这张表——为什么重庆大厦没出现在纽约、伦敦,偏偏在香港?吴劫,你之前做过香港经济政策的调研,先说说你的看法。

吴劫:教授,关键是香港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香港从殖民地时期就靠自由贸易起家,政府对经济干预极少,只要能带来活力,哪怕是“低端贸易”也会容忍。比如非法劳工,只要不影响香港市民就业,警察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山寨手机交易,只要不闹到媒体曝光,也不会被严查——这是一种“底线式监管”。

和蔼教授:没错!香港的新自由主义,就像给重庆大厦开了一扇“包容性窗口”。从哲学角度看,这是“消极自由”的体现——以赛亚·伯林说“消极自由”是“免于干预的自由”,香港政府不干预小商人的交易,不限制他们的逗留时间,反而让“低端全球化”有了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