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美能形成以西欧移民为主体的社会,拉美却以混血族裔为主?为何北美南方盛行奴隶制,北方却早早弃奴?本节课,和蔼教授将以《美国历史》为依托,结合“环境决定论”“群体认同”等心理学、哲学原理,带领叶寒、秦易、许黑等同学,从殖民者构成、殖民策略、地理气候影响三方面,拆解北美与拉美殖民地的核心差异,揭开两地不同发展轨迹的根源。
“上节课我们聊了拉美殖民史,今天咱们把目光转向北美,看看英国殖民者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做法有啥不一样,又为啥造成了北美和拉美完全不同的局面。”和蔼教授刚开场,就把核心问题抛了出来,“大家先思考:同样是欧洲殖民,为啥北美后来多是白人,拉美却是混血?”
“是不是殖民者带的人不一样?”许黑率先举手,语气里满是好奇。
“说到点子上了!首先就是殖民者的构成差异。”教授笑着点头,“西班牙、葡萄牙人去美洲,要么是找钱的冒险家,要么是替国王扩张的探险家,基本都是单身男人;但英国人不一样,他们是要去定居的,很多人举家迁移,或者会带女性过去。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人口结构。”
秦易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记得之前说,西班牙人在拉美和印第安人通婚,才形成拉丁裔。那英国人是不是不跟当地人通婚啊?”
“没错!”教授加重语气,“英国人去北美,是想复制英国社会,他们几乎不和印第安人通婚,这和西班牙人完全不同。不过,英国人的殖民之路也很坎坷。早在去北美之前,他们先试过去爱尔兰殖民——1560到1570年,占了爱尔兰一块地,想靠武力统治,结果失败了。大家猜猜,他们从这次失败里学到了啥?”
叶寒皱着眉思考片刻,试探着说:“是不是人太少了?靠少量军队和殖民者,管不了那么多人。”
“太对了!”教授赞许地说,“英国人得出一个关键经验:必须靠大规模移民,在当地繁衍,形成人口优势,殖民才能成功。后来去北美,他们就照着这个思路来。1607年,他们终于在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詹姆士顿,但一开始还是惨:105个殖民者加39个水手,路上就死了1个,到了之后发现,北美气候和英国差太远了——英国在北纬50到60度,詹姆士顿才37度,全是沼泽森林,英国的农业技术根本种不出庄稼。”
“那他们咋活下来的?”蒋尘急着追问。
“靠当地印第安人帮忙!”教授解释道,“印第安人给他们食物,还教他们种玉米、南瓜,甚至教他们把玉米和豆类混种提高产量。即便这样,一个冬天过去,104个殖民者只剩38个,损失了三分之二。后来弗吉尼亚公司又骗了500人过去,包括妇女儿童,结果遇到风暴和饥荒,最后也只剩61人。”
“这也太惨了!那他们后来咋站稳脚跟的?”周游感慨道。
“转折点是烟草!”教授笑着说,“英国人发现,弗吉尼亚种烟草收成特别好,运到欧洲能卖钱。有了经济来源,殖民点才算活下来。但要扩大规模,还得要更多人——弗吉尼亚公司就开了个诱人条件:去新大陆的人,每人给100英亩土地(相当于660市亩)。1620到1621年,还特意送了140名妇女过去,这些妇女要服务4-5年,之后能拿钱回英国,但最后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了。”
许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教授,之前拉美用印第安人干活,北美是不是也用黑奴啊?”
“北美确实有黑奴,但早期比例不高。”教授回答,“詹姆士顿主要是英国人社区,周围是印第安部落。和西班牙人不一样,英国人靠种植业吃饭,需要大片土地,这就和印第安人产生了矛盾——冲突不断,1644年一次冲突里,印第安人就杀了500个殖民者。不过,英国人靠着不断移民、繁衍,再加上带来的疾病让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慢慢形成了人口优势,才算真正站稳了脚。”
“那为啥有那么多英国人愿意去冒险啊?毕竟那么危险。”秦易疑惑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