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蔼教授: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了,但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觉得“搞钱更容易”?这就要说到我们的“思维惯性”,尤其是“量化思维”带来的误区。叶寒,你上学的时候,老师怎么评价“好学生”?
叶寒:看成绩啊!考A就是好学生,考c就是差学生。甚至家长会比“谁的分数高”,好像分数能代表一切。
和蔼教授: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本质是“把多维度的事情简化成单一量化指标”。高考用分数选拔人才,虽然高效,但也让我们形成了“思维惯性”:觉得任何事情都能“用数据衡量”,只要“搞定量化指标”就能成功。
和蔼教授: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叫“量化偏见”——我们更愿意相信“能被数字衡量的东西”,而忽略“无法量化的能力”。比如评价一个人,我们会看“他考了多少分”“他月薪多少”,但很少看“他情商高不高”“他抗挫折能力强不强”“他有没有创新思维”。可偏偏“成为亿万富翁”这类复杂目标,靠的就是这些“无法量化的能力”。
和蔼教授:举个例子,你问一个人“你能拿奥运冠军吗?”,他会看自己的百米速度——如果只能跑13秒,就知道自己肯定不行;但你问他“你能成为亿万富翁吗?”,他可能会说“说不定呢”。为什么?因为“情商低”“抗挫折能力差”这些缺点,没法像“百米速度”那样量化,他甚至意识不到这些是“短板”。就像有的人创业,总觉得“我产品好就行”,但其实“不会跟投资人沟通”“遇到失败就放弃”,这些“看不见的短板”,才是真正的“绊脚石”。
许黑:教授,我好像懂了!比如我们班同学,有的人成绩一般,但特别会组织活动,跟大家关系都好;有的人成绩好,但不爱说话,找工作的时候反而不如前者顺利。这是不是就是“量化指标”和“真实能力”的差距?
和蔼教授:太对了!社会不是“考场”,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量化分数”。很多人低估“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本质是低估了“复杂目标的多维度性”——他们以为“只要搞定产品”“只要砸钱做广告”就能成功,却没意识到,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就像建房子:量化指标是“砖头多少块”“钢筋多少吨”,但真正决定房子牢不牢的,是“设计图纸好不好”“施工队靠不靠谱”——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核心。
四、总结与思考:跳出“量化思维”,关注“综合能力”
和蔼教授:最后我们来总结下今天的核心观点:
1. 数据不会骗人:从成功人数看,成为亿万富翁(约2500人)比登珠峰(超4000人)难,比拿奥运冠军、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更低;
2. 目标难度的核心是“维度”:单一标准、可量化、可复制的目标(如登珠峰、奥运冠军)更容易实现;复杂多维度、不可量化、无固定路径的目标(如成为亿万富翁)更难;
3. 警惕“量化偏见”: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简化成“数据指标”,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情商、抗挫折力、创新思维),往往是突破复杂目标的关键。
其实今天我们讨论“登珠峰和成为亿万富翁哪个容易”,不是让大家去“比谁更厉害”,而是希望大家建立“理性认知”: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做事,都要先看清目标的“本质维度”——如果是单一目标,就靠“坚持和积累”;如果是复杂目标,就得多维度提升自己,尤其是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
思考题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考题:如果你要创业做一个“校园奶茶店”,这属于“单一标准目标”还是“复杂多维度目标”?请从“产品、用户、运营”三个角度,分析其中“可量化的指标”和“无法量化的能力”分别是什么?
大家可以在课后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来分组讨论。觉得今天内容有启发的同学,别忘了给这堂“认知课”点个赞,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下次课继续深入聊“如何应对复杂目标”——想知道“怎么提升抗挫折能力”“怎么培养创新思维”的同学,记得催更哦!
总结:
该课堂实录围绕“登上珠峰和成为亿万富翁哪个更容易”展开。先以数据打破认知误区,指出历史上登珠峰者超4000人,亿万富翁仅约2500人,且创业者成亿万富翁几率更低。
接着拆解目标难度维度,登珠峰是单一标准、可量化复制的目标,成为亿万富翁是无统一标准、无固定路径的复杂多维度目标。还分析了人们因“量化偏见”低估后者难度的原因,最后总结核心观点,并留下关于校园奶茶店创业目标类型及相关指标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