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65章 课·通识教育课堂实录:登上珠峰与成为亿万富翁,谁更易?

第165章 课·通识教育课堂实录:登上珠峰与成为亿万富翁,谁更易?(1 / 2)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登上珠峰和成为亿万富翁,哪个更容易?”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两件事都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恰恰是这种看似“离谱”的对比,能帮我们打破认知误区,理解目标难度的本质。

在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梳理下今天要围绕的核心内容:我们会先通过数据对比,看看登上珠峰、成为亿万富翁、拿奥运冠军、得诺贝尔奖这四件事的“难度排名”,再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会低估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最后拆解“目标难度的衡量标准”,帮大家建立更理性的认知。接下来,咱们就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讨论,大家有想法随时举手,不用拘束。

一、数据开场:先打破“想当然”的认知

和蔼教授:上课前我先做个小调查,大家觉得这四件事——登上珠峰、成为亿万富翁(资产10亿美元以上)、拿奥运冠军、得诺贝尔奖,从“相对容易”到“最难”,你们会怎么排?来,叶寒,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叶寒:教授,我觉得应该是成为亿万富翁最容易,然后是登珠峰,接着是奥运冠军,最难的是诺贝尔奖。我身边好多人都觉得“创业搞钱”比登珠峰现实,毕竟珠峰得有体力、有时间,还得花不少钱,而搞商业好像“只要找对路子”就行。

和蔼教授:很真实的想法,其实我之前问身边朋友,大部分人也这么排。但今天咱们得用“数据说话”,先看看这四件事的“成功人数”:全世界现役+历史上的亿万富翁,大概2500人;而历史上登上珠峰的人,超过4000人;最近几届奥运会,每届都能出1000个左右的冠军,算上历史总数,比登珠峰的人还多;诺贝尔奖更特殊,一百多年下来,获得者还不到1000人。

秦易:啊?这和我想的完全反了!居然登珠峰的人比亿万富翁还多?那为啥大家会觉得“搞钱更容易”啊?

和蔼教授:问得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认知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属于“可得性偏差”:我们每天能看到“创业者成功”的新闻,刷到“某某公司上市”的消息,但很少看到“谁登上珠峰”的报道,就会误以为“创业成功的人很多”。但数据不会骗人,它能帮我们跳出“主观感受”,看到真实的难度。

许黑:教授,那诺贝尔奖人数最少,是不是说明它最难?但您刚才说“商业从业者成亿万富翁的几率,可能比学者得诺奖还小”,这又是为啥?

和蔼教授:因为“几率”得看“基数”。全世界搞商业、创业的人,可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但专门做基础科学、文学研究,有机会冲击诺奖的人,可能只有几十万。用“成功人数÷参与人数”算下来,创业者成亿万富翁的几率,反而比学者得诺奖还低。这就像“买彩票”,看似“中500万”比“中奥运冠军”容易,但其实“买彩的人多”,真正中的概率反而更低。

二、核心拆解:目标难度的“两大维度”

和蔼教授:刚才我们用数据打破了“认知误区”,现在咱们深入一层——为什么“成为亿万富翁”比“登珠峰”难?这就要说到“目标难度的衡量标准”:一件事难不难,关键看它是“单一标准目标”,还是“复杂多维度目标”。来,周游,你觉得“登珠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周游:体力得好,得有专业装备,还得找靠谱的向导,避开恶劣天气……好像都是“能准备、能把控”的事?

和蔼教授:没错!“登珠峰”就是典型的“单一标准目标”——它的核心目标很明确:站上顶峰。而且实现过程能拆解成“可量化、可复制”的步骤:比如每天训练多少公里提升体力,跟着向导走已经探明的路线,等天气预报说“天气好”再出发。现在登珠峰甚至形成了“标准化流程”:每年春天,尼泊尔向导会先探出路线、打上绳索,普通人跟着走就行。我认识一位清华师妹,不仅登上了珠峰,还能培训青少年登珠峰——这说明“登珠峰”的难度是“可降低、可传承”的。

和蔼教授:那咱们再看“成为亿万富翁”,尤其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蒋尘,你说说你知道的创业者,比如马斯克,他做特斯拉、Spacex,靠的是什么?

蒋尘:得懂技术,得会找投资,还得懂市场,甚至得能“扛住失败”——特斯拉早期快破产的时候,马斯克自己掏了好多钱;Spacex前几次发射都炸了,换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而且好像没有“固定套路”,比如马云做电商,马化腾做社交,路子完全不一样。

和蔼教授:太对了!“成为亿万富翁”是典型的“复杂多维度目标”——它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可复制的路径”。首先,“产品好”没法量化:同样是手机,有的品牌硬件参数差不多,但价格能差一倍,用户还更买账,你说“好产品”的标准是什么?是像素高?还是系统流畅?或者是品牌口碑?没法用一个指标定义。

其次,“市场成功”也没法把控:你砸钱做广告,有的品牌能“砸出销量”,有的品牌砸完钱就“昙花一现”;你觉得“这个方向有前景”,比如前几年的“共享经济”,好多人跟风做,但最后活下来的没几个。这就像“开船出海”:登珠峰是“在固定航线里开船”,你只要跟着灯塔走,避开已知的暗礁就行;而创业是“在没有航线的大海里开船”,你不知道哪里有暗礁,不知道风向会怎么变,甚至不知道“对岸在哪”——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最难的。

和蔼教授: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哲学概念——“可控性与不可控性”。从哲学角度看,“单一标准目标”的“可控性”强:你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基本成正比。比如奥运冠军,你每天多练1小时,速度可能就快0.1秒,名次就能往前挪;但“复杂多维度目标”的“不可控性”强:你付出100分的努力,可能只得到10分的结果,甚至颗粒无收。这就像种庄稼:种小麦是“单一目标”,你浇水、施肥,到秋天大概率有收成;但创业是“种一棵从来没人种过的树”,你不知道它需要多少水、多少阳光,甚至不知道它会不会结果——这种“未知性”,让“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远超“登珠峰”。

三、认知误区:为什么我们会“低估复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