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5章 课·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从共和到帝国的历史逻辑~欧洲史专题课

第155章 课·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从共和到帝国的历史逻辑~欧洲史专题课(2 / 2)

和蔼教授:秦易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路易·波拿巴有三个优点:懂经济(铁路总长增6倍、钢铁产量全球第二、财政收入增40%)、温和(不对对手用阴招)、政治敏感(花钱买军队效忠、搞落选者沙龙笼络人心)。从心理学“归因理论”来看,民众会把经济好转归因于路易·波拿巴的能力,再加上他温和的姿态,自然会越来越支持他——这就是“正向归因积累信任”。

1851年,30万份请愿书要求修宪让他连任,80个政府部门支持,他还公开表态“反对极端手段”,稳住中间派。这里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从哲学“矛盾论”来看,他抓住了“议会与民众的矛盾”,借民众请愿向议会施压,同时用温和表态化解“要搞独裁”的质疑,一步步占据主动。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武力解散议会,12月20日公投“延长总统任期10年”,投票率81%,745万赞成;1852年11月公投“是否同意称帝”,投票率90%,780万赞成,第二帝国成立。从心理学“从众效应”来看,当大部分人支持时,少数人会跟风投票,尤其是公投这种“公开表达立场”的场景,更容易出现从众;从哲学“民主本质”来看,路易·波拿巴用“全民公投”取代“代议制”,看似是“尊重人民意愿”,实则是用民众的“非理性支持”摧毁共和制度——这就是“波拿巴主义”的精髓,用民主形式实现独裁目的。

许黑:教授,那路易·波拿巴称帝后,是不是也因为“拿破仑光环”而失败了?

和蔼教授:许黑这个联想很对!马克思说“他叔叔的光环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路易·波拿巴想复刻拿破仑的军事辉煌,结果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不仅自己被俘,还让法国陷入苦难。从《易经》“亢龙有悔”来看,“盈不可久也”,他过度依赖拿破仑的光环,不切实际地追求军事成就,最终走向覆灭,这就是“亢龙无节”的后果。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梳理下第二共和国转向第二帝国的脉络:国家工场的失败暴露共和政府的治理缺陷,宪法设计的漏洞给路易·波拿巴可乘之机,“拿破仑光环”与民众的认知偏差让他当选总统,后续靠经济成就、温和姿态积累实力,最终借公投突破制度限制,完成从共和到帝国的转向。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体的稳定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更需要民众的政治理性与对传统共识的尊重。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

1. 结合心理学“期望效应”与《易经》“履卦”,分析临时政府“保证人人有工作”的政策为何必然失败?若你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会如何在“满足工人就业需求”与“保证财政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

2. 从哲学“民主本质”与心理学“光环效应”角度,谈谈路易·波拿巴利用“拿破仑光环”和“全民公投”实现独裁的过程,你认为“全民公投”与“代议制”哪个更能体现民主?两者该如何结合才能避免“民主外衣下的独裁”?

大家课后好好琢磨这两个问题,下节课咱们深入讨论路易·波拿巴称帝后的统治与最终覆灭。觉得这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也把咱们的欧洲史专题课推荐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后续还会讲普法战争等关键事件,千万别错过!

*^o^*——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转8第二帝国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欧洲史第二课围绕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如何转向第二帝国展开,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拆解了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脉络。

课程开篇回顾上一讲核心:1848年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推出“保证人人有工作”政策,路易·勃朗组建国家工场接纳失业工人,日发2法郎薪资。但因无实际工作可安排,工人多是“点卯领钱”,政府只能靠加税维持,引发纳税人“公平感失衡”;后续改计件工资,又触发工人不满。1848年6月议会解散工场,6万工人暴动,卡芬雅克将军血腥镇压才平息局势。从心理学“期望效应”看,政府未兑现就业承诺致“期望落空”;从《易经》“履卦”而言,此举违背治理规律“履不当履”;从哲学“实践论”分析,政策脱离“有无活干、钱从哪来”的客观现实,属唯心主义产物。

1848年11月,第二共和国颁布总统制宪法,与美国总统制有三大区别:法国总统不可连任、实行一院制、总统无否决权但可退回国会法案。课程指出良善治理需三原则,尤其强调“保护传统与默认共识”,从心理学“群体共识”看,缺乏共识易致社会内耗,如同当下互联网“杠精横行”的困境;从哲学“权力制衡”理论分析,法国总统制未形成有效制衡,为后续制度突破埋下隐患。

1848年总统大选爆冷,路易·波拿巴凭550万票远超卡芬雅克的150万票当选。核心原因是“拿破仑光环效应”(心理学),农民因熟悉拿破仑而支持其侄子,工人恨卡芬雅克镇压、纳税人怨拉马丁加税,多方力量倾斜。议员为防其称帝,以“年薪翻倍”换他取消普选,最终改为“原籍住满3年有投票权”,300万工人失权。从《易经》“革卦”看,此举“革而失当”,未顺应普选深入人心的时势,反让路易·波拿巴获“同情工人”的潜在资本。

路易·波拿巴执政后,凭“懂经济(铁路、钢铁、财政大幅增长)、姿态温和、政治敏感(买军队效忠、搞落选者沙龙)”积累实力。1851年,30万份请愿书要求修宪允许其连任,80个政府部门支持,他还以温和表态稳住中间派,借“议会与民众的矛盾”(哲学矛盾论)施压议会。12月2日,他武力解散议会,12月20日公投“延长总统任期10年”获高票;1852年11月公投“是否称帝”再获通过,第二帝国成立。从心理学“从众效应”看,公投中民众易跟风;从哲学“民主本质”分析,他以“全民公投”取代“代议制”,借民主形式实现独裁,即“波拿巴主义”精髓。

课程结尾提到,路易·波拿巴最终因复刻拿破仑军事辉煌失败(普法战争惨败)覆灭,契合《易经》“亢龙有悔”“盈不可久”的规律,并留下两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政策制定与民主本质的问题,同时预告后续将讲解其统治覆灭与普法战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