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29章 课·竹林深处的茶话:关于看见与接纳的生命课

第129章 课·竹林深处的茶话:关于看见与接纳的生命课(2 / 2)

“你丢了钱,会觉得‘我没用’,可钱是‘物’,你是‘我’,物没了,我就真的没用了吗?”教授反问,“陈一涵生病了,身体变弱了,可她还是她,这就是‘非物’——别把自己等同于外在的东西。至于‘非我’,你想想,树叶掉了,树还在;人离开了,爱过的人、做过的事还在。就像一涵,你现在教会我们‘别等明天’,这就是‘我’之外的意义。”

陈一涵笑了:“我现在不纠结‘能不能治好’了,反而能静下心来看书、跟妈妈聊天。以前总觉得‘要做大事才算活过’,现在觉得,能好好喝一杯水,能跟你们说说话,就很好。”

教授拿起茶壶,往空了的杯子里倒茶:“这就是‘顺应’。道家说‘安之若命’,不是消极,是积极的接纳——就像水遇到石头,不会硬撞,会绕过去,可最后还是能流到海里。心理学里这叫‘接纳承诺疗法’:承认‘我控制不了生病’,但能控制‘生病时怎么活’;承认‘我亏了钱’,但能决定‘下次怎么守住本心’。”

视频里的陈一涵挥挥手:“我该换药了,你们聊。对了顾华,钱没了可以再赚,心别丢了就行。”

四、竹林里的答案

暮色渐浓,竹林里的风带着凉意。顾华站起身,往教授杯子里添了最后一点茶:“我明天就去找辅导员申请助学贷款,再打份工,慢慢还。刚才一涵说‘心别丢了’,我现在才懂,我丢的不是钱,是‘对自己负责’的心思。”

刘佳佳看着手机里陈一涵的朋友圈,最新一条是:“住院部的玉兰花开了,比去年看到的更白。”她突然说:“以前总觉得‘看得清楚’就是眼睛好,现在才知道,真正的‘看见’,是心里明白什么该留,什么该放。”

老教授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竹叶:“你们看这竹子,春天往上长,冬天往下扎根,从不管别人怎么看。人也一样,被眼睛骗了没关系,在循环里摔跤也没关系,就连面对生死的无奈,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每一次经历后,心里的那面镜子是不是更亮了点。”

他最后看了眼暮色中的竹林,轻声说:“所谓人生,不过是在‘看见表象’与‘守住本心’之间反复练习,在‘奋力争取’与‘坦然接纳’之间找到平衡。至于那些想不通的、改不了的,就当是天地给的功课,做完了,也就懂了。”

五、思考题

1. 你有没有过“被眼睛看到的东西迷惑”的经历?当时心里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2. 回顾过去一年,你经历了哪些“循环”(比如失败后调整、成功后反思)?这些循环让你对自己有了哪些新认识?

3. 面对“无法改变的事”,你通常会用什么方式接纳?这种方式让你更平静,还是更纠结?

总结:这篇故事以师生对话为载体,用顾华炒股、陈一涵生病等具体案例,将道家“五色令人目盲”“安之若命”、心理学“确认偏误”“接纳承诺疗法”等原理融入日常对话,既保留了理论内核,又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触。通过“看见表象—反思本质—接纳局限”的逻辑线,展现了人在迷茫中成长的真实过程,也让读者能在故事里照见自己的影子。

六、故事中涉及的心理学原理总结

1. 确认偏误:当人内心先有预设念头时,会主动筛选支持该念头的信息,忽略矛盾证据。如顾华因“想赚钱”的执念,只关注股市中可能盈利的信号,无视风险提示,导致决策偏差。这种心理机制会让人陷入“自我验证”的循环,被主观愿望绑架理性判断。

2. 晕轮效应:某一事物的突出优点会让人忽略其缺点,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刘佳佳因网红面霜广告中模特的好皮肤,忽略自身敏感肌特质,盲目购买后导致过敏;小景云被前男友朋友圈的“优质生活”表象迷惑,未察觉其真实困境,均体现了这一效应——光鲜的局部掩盖了整体真相。

3. 正念觉察:通过主动静心观察自身状态与环境,摆脱外界干扰,回归内心真实需求。教授以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类比,强调在冲动或迷茫时停下思考,如顾华若能预先反思“赚钱目的是否必要”,便可避免被欲望裹挟。这一原理帮助人们跳出“自动化反应”,建立理性认知。

4. 认知迭代:通过“经历—反思—调整”的循环实现成长。顾华炒股亏损后反思“被数字绑架”的问题,小景云失恋后通过日记梳理真实需求,都是将经历转化为经验的过程。心理学认为,真正的成长并非避免错误,而是在复盘错误中形成新的认知框架,为未来决策提供“导航图”。

5. 经验内化:将经历转化为内在认知资源,区别于单纯的后悔或自责。教授强调反思需聚焦“当时为何做此选择”“下次如何改进”,而非纠结“如果当初”。如小景云通过书写拆解情绪,明确自己留恋的是“被爱”的幻觉,而非对方本身,这便是经验内化的体现。

6. 存在性局限:承认人类无法掌控所有事物的本质,如生死、时间流逝等客观规律。陈一涵从抗拒病情到接受“医学有局限”,体现了对存在性局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正视这种局限并非消极,而是避免因过度掌控欲产生焦虑,转而关注可控部分。

7. 接纳承诺疗法:在承认无法改变的现实基础上,聚焦自身可控制的行动。陈一涵接受生病事实后,选择静心看书、陪伴家人;顾华决定申请贷款、打工还款,均是这一原理的实践——不与不可控的“命”对抗,而是在可控的“运”中坚守目标,实现积极适应。

这些原理共同揭示:人的认知易被表象干扰,而成长的核心在于通过觉察、反思与接纳,从外在迷惑回归内在本心,在循环中迭代认知,在局限中寻找可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