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纸面上的博弈:条款里的生存智慧
可条约里写的经济互助,后来不还是闹翻了?刘佳佳翻到1950年条约的末尾,钢笔字迹在泛黄的纸页上微微晕开,这是不是说明,纸上的字终究不算数?
教授指着窗外的梧桐树,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树叶和树根本是一体,他说,可到了秋天,树叶照样会离开树根。1950年的条约能签成,是因为美苏冷战这个大环境,让中苏有共同的;后来闹翻,也是因为这个环境变了,苏联想让中国当小弟,咱们不干。
顾华突然想起社团合作的事,去年她牵头和话剧社合办活动,协议写得明明白白收益平分,可活动火了之后,话剧社却想多拿分成。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她耸耸肩,就像中苏条约,利益一致时亲如兄弟,利益冲突了,亲兄弟也得明算账。
小景云的笔记本上画着两份条约的对比表格,在有效期那一栏,1945年是三十年,1950年是三十年但可提前废止这个字太重要了!她用荧光笔涂亮,就像租房合同里的提前退租条款,手里握着主动权,心里才踏实。
廖泽涛突然拍了下桌子:我懂了!这跟我爸跟人合伙做生意一个道理。第一次签合同,他啥都不懂,连退出机制都没写,最后差点被坑;第二次学精了,合同里写满了如果...则...,谁也别想耍花样。
教授把搪瓷杯里的茶叶末吹开,所以看条约不能只看漂亮话,他指着1950年条约里的期满收回旅顺港这才是关键。就像你租房子,可以暂时合租,但必须在合同里写明到期后房子归我——这叫守住底线的妥协。
陈一涵的爷爷回忆录里有段话:1955年苏联兵撤走那天,全城人都去港口送行,有人哭有人笑。她念着这段话,爷爷说,笑着的是因为主权回来了,哭着的是知道以后得靠自己了。
刘佳佳突然站起身,把两份条约并排贴在黑板上。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两个字上投下亮斑。这就是最硬的筹码,她的声音清亮,1945年丢的主权,1950年一点点捡回来,靠的不是苏联人的善心,是咱们自己能打仗、能生产、能团结——国家如此,人也一样。
四、思考题:你的谈判桌上,有哪些筹码?
1. 职场筹码清单:想想你下次和老板谈加薪时,能拿出哪些?是我完成了xx项目,给公司赚了xx钱(业绩),还是我考了xx证书,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能力),或者我手里有xx资源,离开我可能会流失(不可替代性)?把这些写下来,这就是你的条约资本。
2. 生活谈判案例:回忆一次你被迫妥协的经历(比如租房被坑、买东西被宰),当时你缺少哪些筹码?是信息(不知道市场价)、备选方案(没其他房子\/卖家可选),还是底气(怕惹麻烦)?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补足这些筹码?
3. 底线条款设计:假设你要和朋友合开一家小店,合同里必须写进哪三条底线条款(比如重大决策需双方同意亏损超过xx就散伙)?这些条款就像1950年条约里的提前废止权,能帮你守住根本利益。
4. 筹码积累计划:给自己列个三年筹码清单——比如学会xx技能攒够xx钱建立xx人脉。就像新中国用五年时间从变成,你的每一步积累,都在为未来的谈判铺路。
夕阳把研讨室的影子拉得很长,刘佳佳小心翼翼地把条约复印件收进档案袋,她在袋口贴了张便签:实力才是最好的谈判桌。顾华给社团的合作协议加了条补充条款:任何一方违反核心利益,另一方有权终止合作。
廖泽涛打开电脑,在实习协议的备注栏里写下:三个月后重新评估薪资,依据《劳动法》第44条协商加班费。陈一涵把爷爷的回忆录拍成照片,发给了家族群,配文:爷爷说,腰杆子硬,说话才能响。
教授收拾茶杯时,发现小景云的笔记本最后一页画着个天平,左边是现在的我,右边是想要的生活,天平的支点下写着:从今天开始,给右边加筹码。
此刻的你,或许正坐在谈判桌前,或许刚在一份不平等的协议上签了字,或许只是在为未来的某场博弈焦虑。
不如现在就做个小练习:拿出纸和笔,写下我目前最想争取的东西(比如加薪、公平对待、合理权益),然后列出三条你能拿出的。把这张纸贴在显眼的地方,它会像1950年的条约一样,提醒你——谈判的底气,从来不是求来的,是攒出来的。
评论区分享你的筹码清单,点赞最高的三个朋友,我们会送上《谈判心理学实用手册》,帮你把手里的筹码用得更巧。毕竟,生活这场谈判,没人想一直当砧板上的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