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81章 课·谈判桌上的筹码——两份中苏条约里的生存智慧

第81章 课·谈判桌上的筹码——两份中苏条约里的生存智慧(1 / 2)

初秋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历史系研讨室的木地板上切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刘佳佳把两份泛黄的条约复印件铺在桌上,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边缘已经发脆,她的指尖划过中长铁路由中苏共管那条款时,指甲不自觉地掐进了掌心。

这哪是共管啊?她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压不住的火气,铁路局长必须由苏联人担任,中国职员只能做副手——这分明是把东北的经济命脉拱手让人!

教授端着两杯飘着茉莉香的绿茶走进来,搪瓷杯沿的茶渍像圈年轮。别急着生气,他把杯子往桌上一放,水汽在镜片上凝成白雾,1945年的国民政府,手里的牌可比这茶沫还薄。

一、1945年的无奈:当谈判桌变成砧板

顾华转笔的动作顿了顿,笔杆在雅尔塔协定几个字上敲出轻响。我查过档案,她推了推眼镜,罗斯福和斯大林早就私下把中国卖了,协定里写着维持外蒙古现状,根本没跟蒋介石打招呼。

她的指尖在复印件上划出红痕:国民政府派宋子文去谈判时,苏联红军已经快打到沈阳了。就像你去买东西,卖家拿着刀站在柜台后说不买也得买,哪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廖泽涛突然嗤笑一声,他刚把实习协议塞进抽屉,这场景我熟。他扯了扯衬衫领口,上周签实习合同时,hR指着自愿放弃加班费那条说大家都这么签,我明明知道违法,可看着同期面试的人都在签字,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教授呷了口茶,茶叶梗在杯底打了个转。心理学上这叫稀缺性陷阱他指着条约里苏联援助仅给国民政府的条款,当时中国急需苏联出兵打日本,这种战略刚需让自己变成了砧板上的肉。就像沙漠里快渴死的人,别人递过来半瓶水,就算要你用黄金换,你也得答应。

小景云的笔记本上画着条约签订时的老照片,国民政府签字笔迹歪歪扭扭。可为什么要答应大连港国际化她的铅笔在港口地图上戳了戳,那不是把家门钥匙给别人了吗?

陈一涵突然翻开爷爷的回忆录,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46年的沈阳:我爷爷当时是铁路工人,说苏联兵把仓库里的机器往火车上搬,中国人拦着就被推搡——条约里写的共同经营,其实是人家说了算。

她的指尖划过苏联在旅顺口驻军那条款,声音发紧:这就像请保镖看家,结果保镖赖着不走,还把你家客厅改成了武器库。可当时的国民政府,连把像样的菜刀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

刘佳佳突然想起律所处理的拆迁纠纷,有户人家的房子被划入旧改范围,开发商拿着政府批文说要么签字领补偿,要么强拆那家人最后哭着签了字,她的指甲在条约上划出白痕,就像1945年的中国,不是不懂条约不公平,是没底气说不。

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倾斜的天平,左边是苏联军事优势,右边是国民政府的求援需求道家说势不可挡他擦掉两个字,改成被胁迫当力量悬殊到一定程度,谈判就成了单方面的通知。但记住,砧板上的肉,也能记住刀的形状——这就是1945年条约给后来者的教训。

二、1950年的逆转:五年来的筹码积累

小景云突然把1950年的条约复印件拍在桌上,纸页翻飞的声音惊了大家一跳。你们看这个!她用红笔圈出中长铁路两国共管,局长副局长轮流担任才五年时间,怎么就变了?难道苏联人突然良心发现了?

陈一涵的手机里存着我国在莫斯科谈判的照片,画面里的伟人眉头紧锁,指间的烟卷冒着青烟。哪有什么良心发现?她放大照片,1949年新中国已经打赢了三大战役,东北的兵工厂能造步枪和炮弹了。就像你跟人讨价还价,兜里揣着钱和揣着空钱包,说话的底气能一样吗?

教授把另一杯茶推给小景云,尝尝这杯,他笑着说,刚泡的,比那杯浓。茶杯里的茶叶舒展着,1950年的中国就像这杯茶,有了滋味。苏联需要新中国在亚洲牵制美国,这时候的条约,才真成了,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廖泽涛突然想起合租的经历,刚毕业时他跟室友签的协议里,水电费全由他承担——因为当时他急着找地方住。后来我换了工作,手里有了积蓄,跟房东重新谈合同,不但降了房租,还争取到了平等分摊费用。他摸着下巴笑,原来国家谈判和租房讨价还价,道理一模一样。

刘佳佳对比着两份条约的附件,1945年的苏联货物免税条款,在1950年改成了双方协商关税这里藏着大学问,她的指尖在纸上敲着,1945年是你说怎样就怎样,1950年是咱们商量着来——这就是主权平等的味道。

顾华翻到条约里共同防御的条款,突然笑了:这像极了商业合作,1945年是你帮我,我给你好处,1950年是咱们联手赚钱,风险共担。苏联需要中国的战略位置,中国需要苏联的技术援助,这才是平等谈判的基础。

教授在黑板上的天平两端各加了个砝码:左边是新中国的军事实力,右边是苏联的战略需求道家讲反者道之动他擦掉,写上,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向。1945年的屈辱,恰恰成了1950年争取平等的动力——就像你第一次被人欺负,下次再遇到,总会攥紧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