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柏林的囚徒(2 / 2)

她成了一座孤岛,前有围堵,后无援军。

愤怒吗?有的。

委屈吗?或许。但这些东西于事无补!

哀求?那不可能!

她的骄傲和她的理想,都不允许她低下那颗从未向学术难题低过的头。

既然无人能渡我,我便自造舟楫!

既然双方都在权衡代价,那我就让留住我的代价,高到德国无法承受!让我的价值,高到祖国无法忽视!

柏林绝对困不住她!

苏想将所有的不甘、愤怒、思念,都压抑在心底最深处,转化为最疯狂的工作动力。

她要榨干这里的一切养分,将所有能学到的、能掌握的、能创造的,统统吸收,让自己变得更强!

她要让苏想这个名字,响彻国际学术界,成为他们无法轻易抹去或隐藏的存在!

她要让她的声望成为她最坚固的护盾,让任何她的行为,都变成一桩会引发国际学术界质疑和谴责的丑闻!

实验室成了她唯一的堡垒,庞大的计算集群是她最忠诚的士兵和最锋利的武器。

她像一台永动机,以令所有同事瞠目结舌的效率推进着研究,目标直指航空航天尖端材料。

“苏博士,已经凌晨三点了……”

助理研究员怯生生地提醒。

“把第三组数据给我。”

她头也不回,声音沙哑却坚定,“另外,通知计算中心,我要最高权限,运行龙吟程序。”

“可是那个程序还没经过安全验证……”

“现在验证。”

每一个深夜的演算,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不仅是她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她刺向无形之墙的利刃。

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如同雪片般从她手中诞生,接连投向《自然·材料》、《物理评论快报》、《德国应用化学》等顶级期刊。

她提出的新模型、新算法,挑战和刷新着学界的传统认知。

她在论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将深奥复杂的物理机制与前瞻性、颠覆性的工程需求相结合的非凡能力,

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纯学术范畴,隐隐触及了未来国防与尖端工业发展的核心敏感领域。

她在研究所内的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非正式的技术讨论中,同事们私下议论她时,不再简单地称呼她为“苏博士”,而是带着一种混合着敬畏、惊叹乃至一丝畏惧的语气,称她为——“那个来自东方的无冕之王”。

她的意见,在关键的技术路径选择上变得举足轻重。

连德高望重的施耐德教授,在一些重大研究方向的决定上,也开始越来越认真地听取她的分析和判断。

她开始收到来自美国、英国、瑞士知名学府的学术交流邀请,

甚至是赢得了下个月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未来材料峰会”的核心报告席位。

这二十分钟的演讲,是她凭借一连串硬核成果争取来的!

是研究所无法忽视她的学术影响力而必须给予的舞台!

她要在那个汇聚了欧洲乃至世界顶尖头脑的场合,进一步巩固她的国际声望,让更多双眼睛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