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示意苏想继续!
苏想受到鼓励,语速加快,将她在“蜂巢”项目中领悟到的“动态平衡”思想,
巧妙地迁移到了这个材料学问题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微观耦合效应的新修正模型思路。
当她放下笔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施耐德教授第一个鼓起掌来,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真心的笑容:
“非常精彩的跨学科思考,苏!你的数学直觉令人惊叹!
就按照这个思路,汉斯,你和苏合作,重新调整模型!”
这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来自东方的、沉默寡言的女孩子,拥有着何等可怕的学术潜力。
她不是来镀金的,她是真正来“攻城略地”的!
自此,苏想在团队中的地位悄然改变。
她开始接触到更核心的研究内容,而她也以更疯狂的努力回报这份信任。
她几乎是住在了实验室,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第一个到来。
她的咖啡杯成了实验室的固定风景,里面永远是浓得发黑的黑咖啡。
德国的科研人员以严谨和勤奋着称,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中国女孩的“拼”和“卷”,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她可以为了验证一个参数,连续在电子显微镜前工作十几个小时;
可以为了搞懂一个德国同事随口提到的理论,通宵查阅文献直到彻底理解。
“苏,你不需要休息吗?”
安娜有一次忍不住问她。
苏想抬起因为缺乏睡眠而有些血丝的眼睛,笑了笑:“时间不够用。”
她的这种近乎自虐的勤奋和恐怖的进步速度,让原本有些散漫的德国同事们感到了压力,私下里给她起了个外号——“东方魔法卷王”。
这外号带着惊叹,也带着一丝敬畏。
独立负责子课题,意味着苏想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深入的实验室资源使用权。
她负责研究一种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在特定热处理路径下的微观组织演变,这对于提升航空发动机叶片性能至关重要。
苏想全身心投入其中。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德国先进的材料制备和表征技术,从真空熔炼炉到高分辨透射电镜,每一个环节都亲手操作,记录下最详尽的工艺参数和现象。
她的严谨和细致,甚至超过了以严谨着称的德国同事。
每一个数据都反复验证,每一个异常现象都追根究底。
她不仅完成了施耐德教授设定的目标,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国内的需求,额外设计了几组探索性的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她敏锐地注意到,德国团队采用的一种多级时效热处理制度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低温预时效”环节。
这个环节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往往一笔带过,但其具体的温度控制曲线、保温时间与后续组织性能的定量关系,却从未被详细披露。
直觉告诉她,这个“细节”可能就是提升合金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也是国内相关工艺一直无法稳定复现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