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想看着闷闷不乐的周炽,又看了看面色不虞的陈知行和李泽川,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方启明显然深谙人才引进之道,他并没有因为初次接触受阻而放弃,反而采取了更细致、更“阳谋”的方式。
他先是托人给“北斗”团队送来了一整套最新的、关于生物信息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英文影印资料,并附上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示“无论合作与否,都希望对前沿科学有所助益”。
这些资料,尤其是那些描绘基因图谱、蛋白质结构的三维图像和复杂算法,对周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他几乎一头扎了进去,连自己负责的863课题模块进度都明显放缓。
接着,方启明又通过正式渠道,向北大计算机系和生物系发出了“跨学科学术交流”的邀请。
希望就【数学与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举办一次联合研讨会。
并特别点名希望【北斗团队】参加。
这一招很高明,将私人挖角上升到了官方学术交流层面,让人难以拒绝。
研讨会上,方启明凭借其渊博的学识、流利的英语和对国际前沿的精准把握,折服了在场许多师生。
他再次阐述了生物信息学的巨大潜力和对国家未来生命科技、医疗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并且巧妙地引用了【北斗团队】医疗数据模型中的几个亮点,论证其与生物信息学的共通性。
周炽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眼神里的向往几乎掩饰不住。
连陈知行,在听到方启明关于“用数学语言解读生命密码”的一些具体数学挑战时,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显然被其中的理论深度所吸引。
李泽川依旧是一副“我看你能演出什么花”的冷淡模样,但他也承认,方启明描绘的某些应用场景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
研讨会后,方启明特意走到【北斗团队】面前,笑容依旧温和:
“几位同学,感觉如何?科学没有界限,真正的天才,应该站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前沿阵地。
我的实验室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
他的目光在周炽和陈知行脸上多有停留。
回到机房,气氛比之前更加凝重。
周炽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方教授说得对!我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去做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的事情!
863计划是很重要,但生物信息学是未来的方向!”
陈知行沉默着,这次没有立刻反驳,显然也在权衡。
李泽川冷哼一声,没说话,但眼神里的反对显而易见。
苏想看着心思各异的伙伴,心中忧虑更深。
她承认生物信息学很有吸引力,方启明的规划也极具前瞻性。
但她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方启明对他们团队的了解似乎过于深入,尤其是对姐姐医疗模型细节的引用,这让她隐隐觉得不安。
“方向的选择,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苏想再次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力量,
“我建议,我们不要急于做决定。一方面,完成好863计划当前阶段的任务是我们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信息学,包括它的技术难点、实际进展,而不仅仅是听其描绘的愿景。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我们四个人,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她的话,再次将大家从激情的漩涡中拉回到理性的地面。
然而,裂痕已经产生,诱惑已然存在。
【北斗团队】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来自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来自未知前沿与既定责任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