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想转过头,对上他深邃的目光,展颜一笑,笑容在朝阳下格外明媚:
“很好。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李泽川看着她的笑容,怔了一下,随即也扯出一个不太自然的、却真实了许多的笑容,转开了头。
金色的阳光洒在四人身上,拉长了他们的影子。
前路或许还有挑战,但此刻,温暖与希望,如同这初升的朝阳,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国庆假期后,“北斗”团队迅速回归到863计划紧张的研究节奏中。
分布式集群运行日趋稳定,陈知行主导的底层理论框架验证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苏想负责的应用示范模块也开始搭建原型。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这天下午,周炽因为要查阅一些关于随机过程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文献,跑去数学系旁听一门研究生级别的专题讨论课。
课间休息时,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约莫四十岁上下,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主动走过来和他搭话。
“同学,看你笔记记得很认真,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
男人笑容和煦,声音温和。
周炽抬头,觉得对方有点面生,但气质不像学生,便客气地回答:
“嗯,觉得挺有意思的,跟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有点关联。”
“哦?什么项目?”
男人似乎很感兴趣。
周炽多了个心眼,没细说,只含糊道:“就是一些数据模型方面的。”
男人笑了笑,没有追问,而是递过来一张名片:
“我叫方启明,刚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归来,现在在生物系,主要负责刚成立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我们实验室,很需要像你这样对数学和模型有深刻理解的年轻人。”
周炽接过名片,看着上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主任”、“教授”等头衔,有些惊讶。
生物信息学?
这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
方启明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
“简单说,就是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的方法,去研究生物学问题,尤其是现在国际上刚刚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海量的基因数据,就像一座未经开采的金矿,需要最强大的算法和模型去解读。
这比模拟雷达故障、预测交通流,挑战性和意义或许更大。”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描绘宏伟蓝图的感染力,尤其是提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时,周炽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
“基因……也能用数学模型来解读?”
周炽的眼睛开始发光。
“当然!”
方启明肯定地点头,语气充满诱惑,“生命的本质就是信息,是编码。破解它,需要最顶尖的数学工具。
我看过你们团队之前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那篇关于动态医疗数据预测模型的短文,思路非常巧妙。
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几个核心算法,放在基因组数据分析上,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炽,意味深长地说:“不瞒你说,我看中的不只是你,周炽同学。”
“你们整个【北斗团队】,陈知行的理论架构能力,苏想的数据处理直觉,甚至李泽川同学的……资源协调能力,都是我们生物信息学领域急需的。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我的实验室看看?
那里有从美国带回来的最新资料和最前沿的课题。”
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归国学者,一份直接针对他们团队核心能力的邀请……这颗突如其来的“跨界”橄榄枝,让周炽的心,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