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转机,来自于宫中除夕夜宴上,皇帝对六皇子所献“火锅”的金口盛赞!
不知从哪个渠道流传出来,皇上曾言“此物甚好,麻辣鲜香,开胃暖身”!
此言一出,如同给“蜀香阁”打了一道金字招牌!
“听说了吗?皇上都夸好吃的那个火锅!”
“就是六皇子献上去的,好像叫‘蜀香阁’?”
“走走走,去尝尝御口亲赞的滋味!”
一时间,京城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闻风而动,趋之若鹜。
“蜀香阁”门前车水马龙,一座难求。那独特的鸳鸯锅造型,霸道的麻辣香气,自主涮煮的新奇体验,迅速风靡了整个京城上流社会。
王富贵趁机运用商业手段,推出会员制、雅间预定、外送服务等,将“蜀香阁”的生意推向了高潮,日进斗金,成了京城餐饮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陈铁柱和钱秀娥老两口,见儿孙事业有成,家中和睦,心中大慰。
在京城住久了,最初的陌生感渐渐褪去。
他们闲来无事,便会坐上马车,去往六皇子赠送的那个位于京郊的庄子上小住几日。
庄头是老实本分的农户,对老两口极其恭敬。
陈铁柱重拾农具,在庄子的田埂上走走看看,指导庄户们一些种植技巧,身体反而越来越好了;
钱秀娥则养了几笼鸡鸭,喂得肥肥胖胖,时不时捡些新鲜鸡蛋鸭蛋带回城里给儿孙们加餐。
这种田园之乐,让他们在繁华的京城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而陈耀祖、王富贵、姚宗胜三人,在国子监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凌州治水的功绩、六皇子的青睐、以及陈耀祖解元的身份,让他们早已不再是当初无人问津的寒门学子。
如今,他们身边自然而然地聚集起一批眼光长远的同窗。
这些人或出身清流官宦之家,或是地方士绅子弟,皆看出三人潜力巨大,前途不可限量。
休沐之日,常有人以诗会、文社的名义,邀请他们出游,或品茗论道,或赏景抒怀。
三人也乐得借此拓展人脉,交流学问,倒也不一味闭门苦读。
而原本陈耀祖准备独自挑战这一次的春闱,在一场高烧之后,还是阴差阳错的错过了。
陈耀祖,心中感叹,看来这次时机选的的确不对。
既然阻止了他,那么就继续沉淀吧,王富贵几人虽然有些可惜,但是一想到陈耀祖会跟他们一同参考,又高兴起来。
而家里人对于错过春闱,更加关注的是陈耀祖的身体。
好在高热过后,到底底子强健,病热退却,身子大好。
这一日,恰逢休沐,春光明媚。
以一位出身翰林院的编修之子为首的几位同窗,热情相邀陈耀祖三人前往京郊着名的十里桃林踏青赏花。
马车粼粼,驶出城门,不多时便见远处山麓如披霞彩,漫山遍野的桃花灼灼盛开,如云似锦,美不胜收。
桃林中游人如织,才子佳人,络绎不绝。
寻了一处地势稍高、花枝繁茂的僻静之处,众人铺开毡毯,摆上带来的酒水果品,便开始吟诗作对,曲水流觞,好不风雅。
陈耀祖亦非枯索之辈,偶尔参与,其诗作立意新颖,文采斐然,总能引来一片喝彩。
酒至半酣,陈耀祖觉得有些气闷,便信步往桃林深处走去,想独自静静,理一理备考的思绪。
越往深处,游人越少,桃花却愈发茂密。
微风拂过,落英缤纷,如下了一场粉红色的雨。
他正沉浸在这静谧的美景中,忽听得前方传来一阵压抑的争执声和女子带着惊慌的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