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王富贵顶着他那一张娃娃脸,发出的声音却带着清亮而带着故事感,如同清泉流淌而出:
“你看 谁家年少
布衣简衫 千里入繁华…”
平实的词句,却瞬间勾勒出无数寒门学子离乡求学的共同记忆,台下许多学子眼神微动。
“好城 无限风光
有人前程一万丈
有人蚂蚁爬高墙
也只想有个 墙缝等月光
低着头 也有月亮
照他步履忙 风来雨往…”
这字字句句,唱尽了繁华背后的艰辛与挣扎,唱出了小人物的坚韧与希望。
不仅学子们心有戚戚,连远处许多为生活奔波的普通百姓,也听得入了神,眼中泛起了共鸣的泪光。
这鸿儒书院唱的,竟是他们!
评委席上,郡守海大人原本端着的茶盏停在了半空,他微微倾身,眼中满是惊讶与赞赏。
蒋山长抚须微笑,成竹在胸。
那位以苛刻闻名的璇玑山人,也收敛了随意的姿态,凝神细听,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轻敲节拍。
当唱到“名和禄 一把算盘 叮叮当当响”时,不少看透官场、淡泊名利的文坛宿儒忍不住击节赞叹,直呼“透彻!”。
而当副歌部分,上百人齐声合唱,声震云霄:
“我当 逐明月枕清风!
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
我当 工有所偿!学有所用!
无人欺我无依傍!”
那磅礴的气势,那坚定的信念,如同惊涛骇浪,席卷全场!
无数年轻学子激动得满脸通红,握紧双拳,仿佛找到了精神的皈依。就连高台上的几位评委,也觉胸中豪气顿生。
赵廷霄那一段低沉沙哑的独白:“也罢,明了暗话…有得是冠冕堂皇,缺我又何妨!”
更是将一种看透世情却不堕其志的孤傲与洒脱,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无数性情中人为之叫好。
最后,在恢弘的合唱与激昂的乐声中,歌声渐渐收束于那美好的祈愿:
“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 皆可沐朝阳…”
余音袅袅,回荡在广场上空。
一曲终了,万籁俱寂。
足足过了三四息的时间,如同火山喷发般,震耳欲聋的掌声、喝彩声、叫好声猛然爆发出来!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排山倒海,几乎要掀翻整个广场!
无论是四大书院的学子,还是各地文人,亦或是普通百姓,无不奋力鼓掌,许多人激动得站了起来,脸色潮红!
“好!唱得好!”
“此曲只应天上有!”
“鸿儒书院,果然名不虚传!”
“这种水平的作词作曲,简直大善,定能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