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回乡祭祖(2 / 2)

徐夫子捻须倾听,不时点头或追问细节。

当听到王富贵凭借刻苦从八十名开外冲到四十九名时,他更是抚掌赞叹:

“好!富贵啊,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此番进步,便是最好的印证!切不可骄傲,需持之以恒!”

王富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头傻笑:“夫子教诲的是,学生定当努力!”

徐夫子心中感慨,鸿儒书院果然名不虚传,短短半年,竟能让这几个孩子有如此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他一时兴起,便就经义中的几个难点和近期的一篇时文策论考校起他们来。

几人不敢怠慢,认真应答。

陈耀祖思路开阔,引证丰富;姚宗胜言辞机敏,常有巧思;

赵廷霄虽话语不多,但每每开口皆能切中要害,见解深刻;

就连王富贵,也能结合自身理解,说出些实实在在的见解,虽不及前三人精妙,却也远非昔日吴下阿蒙。

一番考校下来,徐夫子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淡淡的失落。

欣慰于弟子们的飞速成长,失落于自己所能教授的,确实已不多了。

他收敛心神,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尔等如今已步入正轨,前程远大。

往后之路,更需自律、勤勉、慎独。

切记,学问之道,无穷无尽,勿因一时之得而自满,勿因一时之失而气馁。为人处世,当以‘仁’‘义’为先,守住本心……”

他说的每一句,都是自己多年读书、为人、教学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恨不得倾囊相授,只盼孩子们能少走弯路,前程似锦。

陈耀祖几人听得认真,心中感动。

陈耀祖代表几人说道:“夫子金玉良言,学生等铭记于心。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取得何等成就,您永远是我们启蒙的恩师,教会我们识字明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此恩此情,永世不忘。”

这番真挚的话语,让徐夫子眼眶微微发热,连声道:

“好孩子,好孩子……今日谁也不许走,定要留在夫子这里用饭!咱们好好聚聚!”

几人相视一笑,欣然应允。

这顿饭吃得格外温馨,仿佛又回到了半年前在学堂的日子,只是桌上的少年们,已然羽翼渐丰。

年节的气氛愈发浓郁,陈耀祖一家收拾起大包小包的年货,搬上牛车,热热闹闹地往陈家村赶去。

县城虽好,店铺虽忙,但根在村里,只有回到那个生养他们的地方,和所有族人聚在一起,鞭炮声声,炊烟袅袅,才是家人心中真正的“年”。

回到村里的老宅,洒扫庭除,贴窗花,挂灯笼,年味一下子就足了。

陈耀祖和赵廷霄成了村里最忙碌的“读书人”——写春联。

几乎家家户户都备好了红纸,送到老陈家,请这两位“读书人”挥毫。

院子里支起了大桌子,研墨铺纸,墨香四溢。

陈耀祖执笔,赵廷霄在一旁帮忙压纸、晾晒。

村民们送来的不仅是红纸,还有自家攒的鸡蛋、新磨的豆腐、刚宰的猪肉,甚至是一把鲜嫩的冬笋,以表谢意。

陈耀祖来者不拒,这些都是淳朴乡邻的情谊。